
文/樊荣强
人人都需要情绪价值的满足,而情绪价值就是别人的正反馈。我作为一个演讲培训的老师,获得了学员的正反馈,就获得了极大的情绪价值的满足。
前些天,在抖音上有人跟我留言:“十年前学了一次钻石法则只,现在依然受用。”
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对着手机欣慰地笑了,那种被认可的暖意,让人的内心无比的欢乐,我回应道:“懂得钻石法则,那真是跟我学习过。”
跟我学习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有相同的困难:要么脑子里有想法却讲不出条理,要么说着说着就偏离了主题,而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紧张、恐惧。
我所发明的“钻石法则”,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痛点——它本质上是一套结构化表达的底层逻辑,解决如何打开思路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达的问题。
我总是强调:你要想讲清楚,必须首先想清楚。如果你没有想清楚,又怎么可能讲清楚呢?
钻石法则如何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钻石法则=三段论+三点式
钻石法则的核心是:讲话就是要回答问题。可是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讲话是在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和抒发情绪,却不知这只是表象,而不是讲话的本质就是在回答疑问。
因此,我把钻石法则称为我的核心技术,而立题——即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类型),是我的核心技术的核心。掌握了立题,才算是掌握了钻石法则的理论精髓。
为什么钻石法则能让那位学员觉得“十年后仍然受用”?因为它不是话术模板,而是思维工具——它帮你把杂乱的想法快速激发与组织起来,哪怕是临时发言,也能在30秒内搭好框架。
我培训时从不教“背稿子”,而是让学员现场随机抽一个话题——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立即用钻石法则拆解:先给出一个观点,然后依据观点“立题”——提出一个疑问,再针对立题给出三点式答案。比如,抽到的话题是“销售”,学员则立题,讲“如何打动客户”,给出“发现需求、展示价值、消除顾虑”这三点答案。当然,每个答案的要点展开时,可以举例,可以对比,还可以引用理论。总之,反复练习即可以讲出有逻辑、有深度的内容。
那位学员还说:“樊老师的思维导图也是讲的真受,一节课抵得上几本书。”
其实,我讲思维导图这节课的核心,还是钻石法则的延伸。很多人学思维导图会陷入“画得好看却没用”的误区,而我讲思维导图,是讲明白了每一个节点往下延伸的本质以及具体方法。这一点可以说是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东尼伯赞都没有讲明白的。
讲话是在回答疑问,其实,思维导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与下一层的几个节点的关系就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如果想下一层延伸什么要点(关键词),其实就要看你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
正因为如此,我一节课就能让学员掌握“如何画思维导图”的思维路径,自然比泛泛讲画图技巧更实用。
我的培训方式一直是“工具+打样+实战+点评”:先给学员讲解像钻石法则这样的“底层工具”,再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为学员打个样,然后让学员把按照我教的工具进行练习,最后我再针对性地点评——很多学员练到第三次,就能做到“开口就有框架”。而思维导图的训练,是让他们把钻石法则的逻辑“可视化”,既能帮自己梳理思路,也能让听众更直观地跟上节奏。
那位学员最后说:“希望还有机会能和樊老师学习下讲话艺术。”
做培训这么多年,最开心的不是学员当场学会了某个技巧,而是多年后他们说“你的方法我还在用,而且真好用。”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情绪价值:你埋下的思维种子,在别人的生活里发了芽,而这份正反馈,又会让你更认真地打磨每一个工具、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