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尚

鹭尚

发表于 2018-06-08 22:20:31
2337 字 · 1615 阅 · 0 评 · 0 赞

Week4  2018年6月8日星期五

  

前几天,闺蜜小城跟我说孩子在校与其他孩子发生了矛盾,对方家长的反应和老师的做法令她有点心里不是滋味,但又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事件回放:

小城的孩子(称A)与另一位同学(称B)在校发生了矛盾, B同学家长添加小城的微信,问她两孩子间发生了什么事,还把自己孩子(B同学)手臂上有抓痕的照片发给她了,待她询问自家孩子,原来是因为B同学几次拿他作业本看还嘲笑他写得慢,加之他想到平时B同学也总是找他事,气不过就先动手了。随后两孩子开始扭打,A同学手臂、肩膀都有伤痕,比B同学看起来似乎要重一些。

闺蜜小城也是最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学习一些育儿理念和技巧的,她自觉要引导下孩子,于是她一边跟孩子探讨,一边向对方道歉,另一方面,她也要求B同学向孩子道歉,并交代孩子第二天去向B同学道歉以及B同学道歉。

小城将歉意、想法表达给了B同学家长,B同学家长的回复是感谢她的真诚,也教育自家孩子不要语言攻击。

小城以为这件事就此打住了,殊不知,第二天中午她正忙到天昏地暗的时候,老师一条信息顿时让她心塞,信息的内容是她的孩子打了B同学,B家长很生气,讨要说法。小城有些生气,本想着不是什么大事,自家孩子还伤的重呢,没想着告诉老师,结果对方家长大有不依不饶的架势,于是她也怀揣情绪将与对方的沟通经过告知老师,而后老师的意见是B同学有些行为是不妥,不过小朋友拿作业本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道歉。

小城心里有些生气,后来又与老师多次沟通表达自己希望把小朋友当成大人一样尊重以及引导他们尊重他人,老师虽然后来也表示认同她的观点,但这件事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让她难受。

虽然事情已过去好几天,但当小城复述给我听的时候,难掩她的情绪,有愤怒、无奈、委屈、还有不甘。隔着电话我都能感受她的各种情绪扑面而来,我好像可以想象她在之前与对方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心情,以及这几天所面对的自己的情绪与压力。

仅就家长面对孩子在学校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可以有建设性地选择做什么,我们展开了讨论。

其一,家长还是要好好界定下是否需要介入孩子们间的矛盾(或交往),其实这是有关界限和规则的,小城的孩子小学低年级,或许需要家长干涉,需要引导他们如何社交、如何建立自己的界限和规则。

其二,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动向,特别是孩子身上是否有伤痕,心情是否有变化,这都是可以观察出来孩子在校的情况的。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首要任务,及时发现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处理、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们双方的冲突引起了身体上的伤害,就需要家长即刻代替孩子担负该负的责任,与对方、学校一起协商解决。

其三,家长就发生的事件向孩子确认清楚,倾听他、相信他,而非不问青红皂白怪罪自家孩子或对方孩子。本着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社交关系、情感的原则,与孩子、家长沟通。而后让孩子们自己再行沟通、协商,学会相处。

其四,与老师的沟通如果在事情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有两个选择,那就是与对方孩子、家长沟通一致后其实可以不牵涉老师在其中的,

如果双方都觉得有必要,就决定哪一方知会下老师,并请老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相处。当然,也可以听听老师的建议,毕竟老师对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还是比家长了解。

小城也表示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这样可能会心情平静一些,以前孩子上幼儿园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上小学就有这样的事情,其实她心里还是有些慌的,尽管她学习了这么多,但发现真处理自己孩子的事情来很多技巧、方法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甚至是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其实在没遇到这些事儿之前,我们是否可以未雨绸缪做点什么呢,我认为打点底子还是有益的。

如果有良好、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不用人家来告状,孩子自然就自己和家长说开了,更好的互动是双方会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从这件事上学习到什么,可以被用于今后的。这些都是建立在家长是否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界限、帮助孩子探讨和建立规则的基础上的。

孩子们间的每一次摩擦实际上都是在试探对方底线,也就是看看对方的界限在哪里,对方对于交友是否有规则。而另一方的反应则是决定

作出试探的孩子今后对其采取行动的,比如不合适做朋友、怎么样做朋友、是不是可以继续欺负他等。

一次一次的试探与回应会让孩子们从中学习、总结交友方法的。这些逃不过家长是否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和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态度。

一个在家里得到足够尊重和接纳的孩子对外交往也是可以尊重、接纳他人,一个得不到这些的孩子甚至还会经常被惩罚、施暴的孩子有可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也有可能认同这些行为转而在同伴的交往中呈现这些行为。

最后,说说家校配合,这几天,朋友圈各大群被一老师因家长投诉要辞职的事刷爆了,其中的是非曲直众说纷纭。

回到主角小城,对于与老师沟通她本来就没打算主动,被告一状后会马上会心里对老师有评判,认为老师肯定认为是自家孩子的问题,而老师面对家长的投诉,没有推卸责任(她大可说你们自己协商好)地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跟双方沟通,老实说老师更不容易,既要面对孩子,又要面对家长,我们不能因为老师的某些方法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或标准就质疑,这样只会把事情向反面推进。

如果可以在理解、尊重老师的立场前提下沟通的话,多少会顺利些,双方情绪也会相对稳定,才会有更多建设性解决方法。

如果我们平时就尊重老师,常沟通孩子在校的情况,探讨孩子的教育,一来有可能避免发生一些我们想看到的事件,二来即便发生一些事情时,也能尽快与老师共同进退。

孩子需要在试错中学习,积累经验,建立自己的规则体系,而家长也需要在育儿过程中体验、进步,老师也非完人,我想唯有尊重为前提才可能向良性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发展的还有我们的育儿观,在面对孩子在学校发生矛盾的时候,是时候想想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做法了。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