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貌相待仿佛是相互沟通的正确方式,但在信息沟通便捷化,异步化的时代,恐怕礼貌也要分场合。
礼貌本应让对方感觉舒服,谦谦君子的印象也能展现你的修养。与人见面,你礼貌得体的举止,会让人感觉你对人的尊重,对方被尊重的需求在你这得到实现,自然你们深入协作就有了信任基础。你展现的言谈举止,对方会无意识在意,没有人会一开始去关注你的礼节,但交流下来,人们会在心里为你的礼貌评分,而且会评价你的靠谱程度。
这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是对的,准确的说是在双方一对一交流的情况下是正确的,这样也是在信息化时代以前的主要交流场景,无论是碰面交流还是书信来往,就会有一段开场的客套,有了一番客套,对方会感受到与你交流的舒服。
但现在的沟通场景已经改变,最大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住在一对一独享,以前通过沟通前的礼节锁定双方一段时间来专门沟通,现在这么做可能会招来别人的厌烦,比如,你在微信上要发起一次沟通,你先来个:"你好,在吗?",这本来是个礼貌的招呼,但常常会收不到回应,除非你与对方关系是他下你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们之间的交流发起是突发的,对方并不知道事前是什么状况,你这时候问"在吗?"别人会嘀咕,我回"在",万一你要向我借钱呢,我回"不在",万一你请我吃饭呢?安全的做法就是假装没看见,静观其变,但这样的"礼节"多了后,对方会惶恐,最后会厌烦,你的礼节会在对方心里结下死结。
以让对方舒服为原则,在礼貌上我们应该直接痛快一点,这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现在的表情包在及时通讯工具上使用非常频繁,但是当你发个微笑表情,为了表达礼貌的回应,实际对方会有很多种解读,怕的是别人理解为"呵呵",那就表错情了。
正确的礼貌就应该在一句"你好"的问候后直接了当说明是由,在现在及时通讯的时代,降低对方交流揣摩的成本,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也是让别人舒服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