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永建
在今天,科学研究的发现和应用正以一个令人震惊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前进,其辐射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在社会文化领域,“科学”既是一种主要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时尚。大部分人认为科学引领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这种方向看起来未必那么令人乐观),其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中或者作为一种生活中的隐性背景,而是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到文化领域,无不如此。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通过各种大众媒体的宣传与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层出不穷的新的科学观念源源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与脑海中。尽管绝大部分人对科学新发展以及其所能导致的结果的了解是非常浅薄的,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大众热烈讨论的话题。基因组学、生物技术、转基因、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这些时髦的名词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众文化的制造者们也参与到这一时尚潮流中来,包括以好菜坞的科幻大片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各种动漫作品、电脑游戏等大众文化载体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强化着人们对未来科技和未来社会的幻想。《当代艺术的主题》的作者简·罗伯森和克雷格·迈克丹尼尔指出:“流行文化中,虚构克隆人、突变异种人和电子人居住在幻想中的未来世界里,并上演了一幕幕极端场景,这些场面矛盾地时而将科学描绘为灾难的根源,时而又将其刻画为救赎的手段。”
这种思维矛盾也许可以被视为是当代科学给大众心理上所带来的某种迷局的体现。一方面,很多人相信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因此努力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去勾画未来的生活图景。“科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化身成真理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当某些领城的科技发展,如基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克隆技术等超出了人类自身所能控制的能力极限之后,人类是否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的问题表现出了担心和优虑。这种矛盾性的思维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围绕“科学”而产生的种种奇特的思想景观。
面对科学在当代文化中的强势影响力,许多当代艺术家对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和自然的影响力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事实上,在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关注和思考科学领域发展的艺术家并不鲜见。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在美术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之外,他还是一位远远超越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很多预见性的发明,直到几百年后才又被人们一一实现。
不过,像达·芬奇这种全才型的艺术家在西方美术史上几乎是特例。20世纪以来,虽然也有不少艺术家受到了科学领域所带来的新观念的影响,但除了少数有科学教育背景的艺术家,大部分艺术家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并不定比普通公众多,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发表对于科技发展的种种观点。比如杜尚以及20世纪50、60年代的活动艺术家们都对现代科技进行过不太高明的模仿,不过这些模仿由于与科技所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和震撼性相差太远,使得公众对这类作品的兴趣并没有持续多久。然而,近30年来艺术家们在围绕着科学技术主题创作作品时,所运用的技术、材料、表现形式与表现深度方面与60年代的艺术前辈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因而所呈现出的面貌也更为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