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19-08-31 20:21:31
2498 字 · 1538 阅 · 0 评 · 1 赞

Screenshot_20190831_203833

□柴文华   

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以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为主线,贯通了哲学、科学、艺术、教育等众多领域,主题突出而又内蕴丰腴。它的文字是朴实的、生动的,但观点是鲜明的、毫不含糊的。看过多篇有关该书的精彩评论,似乎已无话可说,只想就我与该书观点的若干共鸣略作阐释。

我与《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共鸣之处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看法。楚渔先生说:“所谓辩证法在我们中国既没有度,也没有量,就变成了可以任人随意解释和滥用的东西……黑格尔是辩证法理论大师,他一再强调形式逻辑的基础性,辩证法应有尺度;没有尺度和规定性,辩证法被滥用是必然的。”楚渔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深刻的。应当说,中国先秦已经发展出以《墨经》“类”、“故”、“理”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系统,并且有专门研究思维本身的名家学说,但这些在中国的中古时期几成“绝学”,而辩证思维既源远流长,又延绵不绝。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也是唯物辩证法得以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但它所固有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中国人非确定性的思维方式的生成产生过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我们中国人缺少的不是辩证思维,而是精确的实证的分析性思维,所以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就是它的逻辑分析方法。今天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并不能说“补课”的任务已经完成或没有必要。

第二是对《易经》的看法。楚渔先生说:“《易经》本来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无非是古人用来占卜算命的一套方法。但经过我们历代的文人大师们一解释,可了不得了,《易经》成了宇宙万物万象的并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成了玄而又玄的东西,号称深不见底,学问大了去了,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讲:牛皮大了。……《易经》要是那么管用,又是最高智慧,又是那么科学,为何我国的科学长期落后?”楚渔先生这里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经学思维方式的一种批判。由于长期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控制,中国古人逐渐形成了注经、解经的思维传统,虽然“今文经学派”有“以意逆志”、“六经注我”的倾向,借经典贩卖过自己的“私货”,但多数人还是终入环内,形成了圣人、经典崇拜意识,阻碍了中国古人创新思维的生成 。尽管以《易经》为代表的古代经典饱含了古人的智慧,但绝不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它们的价值判定我们应该坚持一种客观的历史的态度。

第三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矛盾的揭露。楚渔先生说:“思维的混乱就会向没有原则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我们中国就产生了各种互为矛盾的思想理念。”楚渔先生列举了多项中国人历来对人生哲理的观念,揭示了其间的矛盾。如大丈夫顶天立地,只有断头将军、岂有投降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奶就是娘;投笔从戎,马革裹尸而还——好男不当兵;士可杀不可辱——好死不如赖活着;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尽管楚渔先生这里揭示的矛盾有进一步推敲的余地,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的内在紧张是确实存在的,如“忠”与“孝”的矛盾、“亲亲相隐”与法律公正的矛盾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天仍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四是对国画的看法。楚渔先生说:“中国传统艺术家不在‘求真’和写实上下大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即所谓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没有写实这个基本功(基础),绘画技术和艺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某些文人所谓的‘写意’和‘意境’多是扯淡,说白了就是一种忽悠。……没有写实,哪有‘写意’;没有求真,哪来的‘意境’呢?”我非常赞同楚渔先生的观点。有人认为西方艺术重“再现”,中国艺术重“表现”,“再现”追求的是形式逼真,“表现”追求的是内在神韵。似乎传统的不求形似的艺术不仅比西方艺术优越,而且完美无缺。这正像楚渔先生所说的是一种自我忽悠。仅以中西古代人物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的人物绘画焦点集中于人物的心理状态,忽视完美形体的刻画。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美女的“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你应该去看小说的描写,然后闭上眼睛想像,千万不要去看古代的人物绘画。顾凯之《女史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等画,在妇女形体的再现上,远不如西方人体艺术的美感底蕴和精神风貌。而西方传统的人体艺术就不能仅仅用“再现”来概括。古埃及的雕刻作品《书吏凯伊像》就以其和谐的比例、生动的气韵而著称于世,作品抓住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把书记官偶而抬起头来的瞬间动作凝固化,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动态结构,活现出凯伊严肃紧张,一丝不苟的心理状态。希腊中后期的雕塑摆脱了“正面律”的僵硬模式,走上追求神韵、动态表现的探索道路。不卑不亢、优美典雅的《米洛的维纳斯》,面部平静、动作激烈的《掷铁饼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不朽杰作。西方之所以能产生完美的人体艺术,这和他们的数学、解剖学等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西方的艺术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的算学并不落后,但没有专门研究人体比例的画论,像“黄金分割律”不会在中国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传统礼教主张人体是父母所受,不可毁伤,这大大阻碍了中国解剖学的产生,很难使中国古代人物绘画摆脱囫囵吞枣的境况,只好在似而非似的世界里自寻慰藉。

以上提到的中国人辩证思维发达、分析思维欠缺, 注经、解经的思维传统,矛盾的价值观念以及传统人物画重神轻形的偏向均与中国古人混乱、僵化的思维方式相关,或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表现,它既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失,也展示出改造和转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尽管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提出诸多创见,回答了不少问题,但就人类认识的有限性而言,人们“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仍然会为我们留下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空间,如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如何估价中国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当代科学家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少关联,等等。希望这些思考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多维度透视。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