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19-10-02 15:00:55
1963 字 · 1320 阅 · 0 评 · 0 赞

作者 : 未知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和平台,好的读书方法更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春日》一诗可谓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真正的用意是借喻读书。现将此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排列在一起加以评析,探究它真正的意境。 

  (一)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学海泛舟,“读”生春水,此一境也。 

  (二)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学贵得“源”,为有活水,此二境也。 

  (三)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写学成自如,“寻”芳泗水,此三境也。 

  第一境:“熟读”生春水 

  为学者在初学阶段,对学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而在读书中“节节带疑”,很花力气。像一艘“蒙冲巨舰”动不动就搁浅了!只有进行“疏浚”,才能使巨舰慢慢启浮。那么用什么方法“疏浚”呢?就是朱熹特别强调的“熟读”。他认为初学者尤其要在“熟读”上花力气,“读书之法,谓始初一书费十分功夫”,“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之口”。“熟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层层探索的过程,使之“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用此诗的比喻说法就是用“熟读”作“疏浚”,为“蒙冲巨舰”开航,去尽泥沙,引来“春水”漫漫,水涨船高……往日难以“推移”的“蒙冲巨舰”而今却“轻”如“一毛”了!真是“熟读生春水,入门见功夫”。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难道没有这样的体会吗?我在教学初期,虽然理论上否定“灌输型”,内心隐处却脉脉含隋,唯恐自己少“讲”了,漠视了学生的“读”,现在看来,“向来”“枉费”了多少“推移力”,培养的学生又怎么能浪遏飞舟“自在行”呢?语文课堂的主体应归位于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读懂读通。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诵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基本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能生发出学生个体的情感反应、体验,并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认同,产生心灵之弦上的共鸣。 

  第二境:为有活水来 

  读书的第二境界真诱人!那“方塘”如镜,彩云倒影,天水相映令人眼花缭乱,天光水色在水中徘徊。这里的“徘徊”意在读书者应反复思索,朱熹这一观点与《论语》中提倡的学思结合是一致的。现代《教学论》中也认为:“思维的过程是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因而读书就得开动脑筋思索,就得自我设障立疑,培养多思、善思、乐思的习惯。“思虑者,智之道也”,意思是:深思熟虑是求智的法则啊!读思须紧密结合,读是基础,思是关键,其实就是读书的第二境界。 

  “徘徊”的目的就在于寻根溯底,左右逢源,要找出“方塘”之所以“清如许”的原因。朱熹认为读书要有源头,要不断地开源,就像树有了根,枝枝叶叶从根起,像水有了源,涓涓活水源头来,读、思是开源的关键,读是夯实知识基础,思是深化知识层次,犹如“阔开基,广开址”。“源头”找到了,“活水”引来了,即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所以教师须引导学生读中有思。 

  第三境:寻芳泗水滨 

  上面谈到学贵得源,引来活水。如循此续行,读书者就能激发出创造力,到运用自如的第三境――“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最高境界。 

  诗中的“寻”就是寻讯探问。“讯问者,智之本也”,《中庸》里也说“好问近乎智”。所以“问”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爆发创造力的火种。朱熹曾喻:“问学如登塔,逐一层将登去,上面一层,虽不问人,亦自见得。”登上塔顶,就是“知之至也”――知识到达运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读”中生疑并珍惜学生的发问,科学地引导其答。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其“问”的珍惜无疑是一种鼓励,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在不断的质疑、思索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质疑、讨论、申辩中张扬个陛、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朱熹的这三首诗精辟地阐述了读书的三大境界。古人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今人的启发甚大,“熟读”、“学思”、“探问”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仍是重要的方法,位居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在广泛地予以应用。 

论文来源:《科教新时代》 2011年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m.xzbu.com/9/view-2239049.htm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