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02-17 10:00:19
9373 字 · 1119 阅 · 4 评 · 1 赞

第一课  思维:通过元思维来激发思路 

一、思考的定义

我在本书导言中讲过,李敖曾经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他写作不靠灵感而靠习惯,但是,究竟这个习惯所指为何物,李敖没有往下说,所以他说的习惯,说了也等于白说。

当一个人说他把写作当成了习惯,其实是说他根本就不用考虑什么灵感、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而是只要拿到题目,坐下来就能写。至于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坐下来就写,可能作者本人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敖先生没有回答的问题,我现在来回答。李敖所谓的习惯,其实就是思考的习惯,而且他善于把平时思考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表达,尤其是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

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清楚思考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你抓住十个人问他们什么是思考,十有八九都会说不出来,或者只能说出“思考就是想问题”这种同义语的重复。

如果你上网查一下,会发现百度百科关于思考的定义是这样的:思考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个定义让你明白什么叫思考了吗?恐怕不能。

非常奇怪,我们经常做着许多事情,但是,当我们要追问我们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往往陷入迷惑,比较恋爱,比如思考。无数的年轻人,不懂得什么叫恋爱,他们却稀里糊涂地谈着恋爱。同理,无数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思考,却总是被人要求要勤于思考,要善于思考——连什么是思考都不明白,能做干好思考这件事吗?能思考出什么好结果吗?

什么是思考?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提问-回答

这是一个便于理解、容易操作的定义。便于理解是说,上述这个关于思考的定义,你看一眼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容易操作是说,思考是一个动词,我们应该从定义中就得到指引,马上就可以去完成思考这个动作。

这于思考的定义,我们可以人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从思考的性质来理解,思考是一个消解疑问的行为,我们可以把“提问-回答”理解为“提问”减去“回答”。所谓提问就是提出疑问,而回答就是给出相应的答案。我们可以假设,考试的时候,提问就是考题,一道考题的分值是10分;当考生写出的答案完全正确,他就获得10分,那就意味着他彻底消解了疑问,即10-10=0。如果考生只答对一半,则是10-5=5,意味着疑问只水解了一半。如果考生完全答错或答不出来,则10-0=10,意味着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思考的定义。思考既然是一种行为,那么它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先提出疑问,然后给出答案。也就是说,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包含了两个基本动作:提问与回答,而且顺序有先有后。如果你说你在思考,却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更没有围绕问题寻找答案,那根本就不叫思考,而仅仅是在焦虑、发愁。

评价一个人思考水平的高低,需要一个标准。思考水平的标准可以从不角的角度来确定,我常常用“七度”这个标准,包括:广度、深度、高度、速度、力度、准度、角度。广度指的是全面而系统;深度指的是透过表象,直达本质;高度是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速度指的就是一个字——快;力度代表思考者的意愿、喜好、热情和坚持;准度是指用语言准确描述与表达意念、观点;角度指的是超越常人的视角,有创造性与批判性。

除了这个“七度”标准,我还常常将前面所讲的思考定义中“提问”“回答”这两个关键词拿来建立一个三条标准:

1.善于提问。针对某一事实、现象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无数的疑问。

2.快速回答。短时间内对所提疑问给出答案。

3.回答正确。确保给出的答案正确或者有创造性。

我要特别提醒的是,上面的这个标准第一条是关于“提问”的,后两条是关于“回答”的,因此,你要想提升思考水平,那就从学会“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开始吧!

为了让大家不要产生误解,这里要对“问题”一词作一个辨析。广义的问题,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毛病、欠缺、不足,比如,你的身体存在什么问题?二是指事情,比如,关于我们合作的问题,你考虑得怎么样了?三是指疑问,比如,大家对这件事还是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选择几个普遍性的来回答。

基于“问题”一词有上述三个方面的含义,本书在行文之中,多数时候“问题”指的是“疑问”,“提出问题”指的是“提出疑问”,很多时候也直接使用“疑问”一词。

二、奇妙的“问答思维”

为什么本书一开篇,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关于思考的定义?因为我的观点是: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文章写了个开头或者写到一半之后就写不下去了,想写却又觉得思路卡住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基本上都会认为是自己缺乏灵感。但是,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加拿大“驻足思考”(Think on Your Feet)课程创办人基思·斯派塞(Keith Spicer)博士认为:“你无法说清楚,写明白是因为你从没有‘想’得透彻。”我的观点与基思·斯派塞是一致的。在我看来,写作是思考的结果,是思考整理的过程,也是思考过程的再现。如果你写不下去或者写不出来,根本的原因就是你没有思考,或者思考得不够透彻。

因此,写作不必等待灵感的光临,写作要从思考开始,一旦你开始了思考,那么写作就变得顺畅了。切记:思考让我们开启写作,而灵感只是让我们写得更好、更顺、更愉悦。

接下来,我就开始给大家隆重推出“问答思维”这个工具!

前面讲过,思考的一个基本单元是“提问-回答”。不过,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要保证思路不断,文字连绵不绝,就不能只提出一个问题,而要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并给予回答,在大脑里面呈现为一个持续不断“提问-回答”的意识流过程。具体的形式如下:

提问—回答—提问—回答—提问—回答……

没有思考,就没法写出文字。因此,再次强调,你要牢记一个概念,思考就是“提问—回答”,持续的思考就是“提问-回答”这个基本模式的不断延伸与扩展,形成一个系统而持续的“问题链”。因此,我把这个持续的问答称这“问答思维”或“问题链思维”。

写作其实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当你没文字可写的时候,你就提出问题。”

我对思考的领悟以及“问答思维”的发现,跟我曾经做过记者有莫大的关系。2000年前后,我在广州当过一段时间记者。虽然我1982年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写过不少杂文与公文,但就是在做记者的时候,才突然有点开窍了。做记者时,我经常去采访一些老板,有些老板能说会道,我只需要提很少的几个问题,他就能讲上一天;而有些老板敏行讷言,你要不断地给他提出问题,甚至你要帮他总结概括,让他回答是与否。

做记者就必须懂得一个新闻学常识,即一条新闻标准的导语格式必须包括“5W1H”。这是“美联社之父”斯通提出来的。5W指的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1H指的是怎么样(How),也就是何果。这其实就是6个基本问题,就是一个问题链!当记者的,写稿时如果不能把这6个问题向受众交待,就不称职。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记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干什么?记者的工作主要就是在提问呀!比如,我要去采访一个老板,打电话给他,说明天下午3点过来采访你。对方说欢迎你来采访。刚要挂电话,对方又说了,能不能请你先发一个采访提纲给我?我说,可以,一会儿就发给你。各位想想,这个采访提纲是什么?就是一堆问题啊!

当记者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写作也必须首先学会提出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提出些什么问题呢?或曰:问题的类型有哪些呢?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问,一类是设问。反问是不需要回答的,而需要回答的只有设问。因此,在问题链思维中的所谓问题,只是设问句,并且分为两大类:一是封闭式问题,一是开放式问题。

所谓封闭式问题是选择性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或隐含了两种答案,供回答者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它如同考试试卷里面的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

封闭式问题或选择性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由提问的人直接给出来,回答时,或者是选择一个给定的答案,或者简单回答“是或否”、“同意或反对”、“有或无”、“对或错”,等等。一些封闭式的问题如下:

问:你读过大学吗?答:没有。

问:你喜欢看电视新闻吗?答:喜欢。

问:你觉得打工好,还是自己创业好?答:自己创业好。

问:你认为事业与家庭比较,哪个更重要?答:事业更重要。

所谓开放式的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它如同考试试卷里面的问答题、论述题,答案没有预先给出来,不受什么限制,这样,答案就是不确定的、丰富的,所以说它是开放式的。

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完全决定于回答者的学识、阅历、修养、思维、态度和情境,可能很深刻、全面、新奇、独到、震撼,也可能错误、肤浅、平淡、无聊。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下:

你喜欢看哪些类书籍?

当前自媒体平台最好的是哪几个?

为什么许多人害怕当众讲话?

最近一段时间经济犯罪案件发生率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不敢见义勇为?

你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才能快速减肥?

开放式的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思考与写作的内容,涉及到人、事、物三个方面,而“是什么”的问题,可称为“描述性问题”,问的是人、事、物的表现、原理、机制、状态、特征等;“为什么”的问题,可称为“解释性问题”,问的是客观的原因,与主观的理由;“怎么办”的问题,可称为“规定性问题”,问的是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所需要的办法、条件、方案、措施、对策。

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来划分类型的时候,可以分出封闭式或开放式两种问题,但是,我们如果以问题的性质来划分类型,那些封闭式的选择性问题则应当归入“是什么”之中,因为它们是在对事实进行确认。更详细的解读,我将在后面的第九章中进行。

为了让大家看起来更直观,总结一下问题的类型:

是什么——描述性问题

为什么——解释性问题

怎么办——规定性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其实就是“元问题”,这个“元”字就是基本、根本的意思,所有那些五花八门的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疑问,要第是在问是什么,要么是在问为什么,要么是在问怎么办。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为“元思维”,而且把基于“元思维”的这种写作理论称为“元写作”。

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高效读书》这篇文章的一个段落。注意,括号里面的问句原文本来没有,是我特意加上去的:

我们该如何高效读书呢?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全面把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呢?)如果不先把握主要内容,就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不知道作者整体上究竟在写些什么,就不能抓住重点。(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呢?)有些人拿到一本书,总是从正文第一页看起,而且是逐字逐句地看,不仅非常累,而且非常慢。(究竟该怎么办呢?)其实,应该先看看目录、前言、作者介绍、内容提要之类的东西,先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去看具体的内容。其次,要带着问题找答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带着问题找答案才能快速地抓住重点,而不至于被字、词、句的表象所迷惑,才能看出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问题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不解的问题,买一本书的时候也是因为它可能会给自己的问题提供答案。(这些问题是什么类型呢?)我们遇到的问题无外乎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种“元问题”。(怎么带着问题找答案呢?)我们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某一节、某一章,它究竟在回答什么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大家看明白了吧?这个段落虽然开头明确说要讲“怎么办”,但是,后面的内容还讲到“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因为我们在文章中就某个要点进行具体陈述的时候,不可能将“一个疑问对应一个答案”进行到底,而只能在篇、章、节、段,或者总论点与分论点这样不同的层次上,以连续不断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答”交替延续,不断地去就某一话题刨根问底罢了。

所以,我再次忠告大家,一定要学会提问。如果你不会提问,就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不会写好文章。鉴于提问是如此的重要,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章节讲解,此处暂不展开。

三、叙述体与问答体

写作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在自问自答。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文章其实只有两种样式:叙述体和问答体。

问答体也可称为对话体,即是将问答过程直接地呈现出来,在字面上可以看到无数的问句。我发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都是用问答体写成的。而在古代中国,与柏拉图生活时代相差只有几十年的孔子,记录并流传后世的儒学经典《论语》,差不多也是用问答体写成的。还有中国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也是用问答体写成的,黄帝提问,岐伯回答,很神奇吧?当然,现代社会这种问答体文章依然很流行,媒体上采访领导、专家、老板、明星的文章,很多都采用问答体。

1988年,我在《知识经济》上发表的文章《谈知识分子经商——答客问》就是用问答体写成的。当时没有刻意而为,只是觉得用问答体写文章比较顺畅。也许,这注定了我会发现“问答思维”这个写作底层逻辑。

2000年8月,我写作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杰出的顺德人》,采访了广东顺德的28位老板,记录了他们的创业历程、事业成就与成功之道。这本书是用对话实录的方式写成的,也就是书中的文章,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28个老板,28篇文章,合起来就是一本书。

2009年3月,我从事演讲口才培训一周年的时候,《重庆晨报》的记者对我作了一个专访,整版的文章《樊荣强:我是一个口力劳动者》就是用问答体写成的。2012年5月,《重庆晚报》的记者又对我作了一个专访,整版的文章《教人说话,每天最高收费1万元》其中的一半,仍然是用问答体写成的。

而叙述体文章则是将问句省略掉或者隐藏了,只留下了答案部分,即使有个别的问句,那也只是老师教我们使用的修辞手法设问或反问而已。

我们看到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叙述体,省略掉问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文字更简洁流畅。当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的时候,则建议他们适当地保留一些问句,除了更加口语化和亲切之外,还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思路和引导听众的思路。2016年底开始,我在呆萌写作训练营里教授学生写作,连续21天打卡,最开始的七天,我都让学生用问答体写文章。他们开始以为自己会为凑字数发愁,后来却告诉我,用问答体写起来总是要超出规定的字数。

其实,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叙述体文章,表面上看是没有问句的,但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问句,在作者的脑海里充满了问句,只不过,为了表达的简洁流畅,写成文章的时候将那些问句去掉了。

因此,所有的叙述体文章,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还原成问答体文章,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把问句加上去。当然,有些文章作为叙述体,字句上需有所调整,需要一些连词和过渡句,不能简单地硬加问句。

为了更大家形象地理解这个“问答思维”以及问答体与叙述体的区别,不妨用一篇文章来对比一下。这篇文章是在网上随意抄来的,题目是《为政者三戒》,作者邹太平,刊登于《湖南日报》2011年2月24日:

为政之道,贵在廉洁;反腐倡廉,教育为先。湖南省纪委最近编辑了《心语——违法违纪人员忏悔录》,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一本活教材。看到曾经优秀过的这些干部在金钱美色面前倒下,让人感到十分的痛惜。作为为政者,当从他们惨痛的教训中警醒,做到戒浮戒贪戒俗。

戒浮。浮就是浮躁,即轻浮急躁,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助长剂。因为浮躁,在学习上难以孜孜以求,在工作上难以埋头苦干,在作风上难以求真务实。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保持平静、多思、理智,才能防止轻浮、轻率、轻飘,才能控制躁动情绪。戒浮,第一要力戒思想浮躁。古人说过,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思想浮躁则会整天琢磨着“窃名”,心底宁静则能坦然“忘名”。第二要力戒作风漂浮。作风漂浮根源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内心浮躁,缺乏自我反思,导致责任意识淡化,背离了党的宗旨。第三要力戒形象轻浮,不为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引,不至于沉迷于物欲而难以自拔。

戒贪。贪杯误大事,贪色销精髓,贪功遭名裂,贪财落陷阱。现实中,因一个贪字,断送了美好的事业前程、失去了安宁惬意的生活、毁灭了家庭团圆的幸福、被剥夺了人身的自由与尊严的干部何其多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切莫眼迷心动,为欲望所害。一不能贪权。要知道,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权力与责任是对应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二不能贪财。要知道,金钱是把双刃剑。不义之财聚得越多,脖子上的枷锁套得越紧,手中的镣铐箍得越牢。三不能贪色。须知“贪权、贪钱”往往与“贪色”是“一胞三胎”。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灯红酒绿的考验,受得住甜言美色的迷惑。

戒俗。俗,是指领导干部在生活情趣上表现出来的庸俗。生活情趣雅与俗,往往影响领导干部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轨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是小事、小节。领导干部戒俗,必须始终做到远俗近雅,提高生活品位和自身修养,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特别要慎重对待社会交往,做到交友有数。要择善而交。墨子《所染篇》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领导干部交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有所选择,特别要警惕那些动不动就给你送钱送物给好处的人。交友要有度。这里所说的“度”,就是原则,就是“红线”,就是“警戒线”,就是“高压线”。“有度”,就是要依纪依法办事,公私分明,不该越的“坎”坚决不能越。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字里行间的问句还原如下:

为政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为政之道,贵在廉洁;反腐倡廉工作,应该把什么放在优先位置?反腐倡廉,教育为先。既然教育优先,那么好的教材是什么?湖南省纪委最近编辑了《心语——违法违纪人员忏悔录》,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一本活教材。为什么它是一本活教材?看到曾经优秀过的这些干部在金钱美色面前倒下,让人感到十分的痛惜。一句话概括,该怎么办呢?作为为政者,当从他们惨痛的教训中警醒,做到戒浮戒贪戒俗。

第一戒是什么?戒浮。浮指是什么?浮就是浮躁,即轻浮急躁,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助长剂。为什么要戒浮?因为浮躁,在学习上难以孜孜以求,在工作上难以埋头苦干,在作风上难以求真务实。总体上怎么办呢?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保持平静、多思、理智,才能防止轻浮、轻率、轻飘,才能控制躁动情绪。戒浮,具体怎么办?第一要力戒思想浮躁。为什么呢?古人说过,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思想浮躁则会整天琢磨着“窃名”,心底宁静则能坦然“忘名”。第二要怎么办呢?第二要力戒作风漂浮。为什么?作风漂浮根源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内心浮躁,缺乏自我反思,导致责任意识淡化,背离了党的宗旨。第三要怎么办呢?第三要力戒形象轻浮。怎么办呢?不为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引,不至于沉迷于物欲而难以自拔。

第二戒是什么?戒贪。为什么要戒贪?贪杯误大事,贪色销精髓,贪功遭名裂,贪财落陷阱。现实中,因一个贪字,断送了美好的事业前程、失去了安宁惬意的生活、毁灭了家庭团圆的幸福、被剥夺了人身的自由与尊严的干部何其多哉?总体上怎么办?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切莫眼迷心动,为欲望所害。具体怎么办呢?一不能贪权。为什么?要知道,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权力与责任是对应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二不能贪什么?二不能贪财。为什么?要知道,金钱是把双刃剑。不义之财聚得越多,脖子上的枷锁套得越紧,手中的镣铐箍得越牢。三不能贪什么?三不能贪色。为什么?须知“贪权、贪钱”往往与“贪色”是“一胞三胎”。怎么办?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灯红酒绿的考验,受得住甜言美色的迷惑。

第三戒是什么?戒俗。俗指的是什么?俗,是指领导干部在生活情趣上表现出来的庸俗。为什么要戒俗?生活情趣雅与俗,往往影响领导干部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轨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是小事、小节。总体上怎么办?领导干部戒俗,必须始终做到远俗近雅,提高生活品位和自身修养,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特别要慎重对待社会交往,做到交友有数。具体怎么办?一方面,要择善而交。为什么?墨子《所染篇》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怎么择善而交呢?领导干部交友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有所选择,特别要警惕那些动不动就给你送钱送物给好处的人。另一方面怎么办呢?另一方面,交友要有度。度指的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度”,就是原则,就是“红线”,就是“警戒线”,就是“高压线”。怎么做到有度呢?“有度”,就是要依纪依法办事,公私分明,不该越的“坎”坚决不能越。

本章结束之前,再以崔永元《有话说》一书的后记《寂在后面的话》来还原成问答体。首先让大家看一下叙述体的原文:

有一些话是特别想说的。

在以前无比辉煌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被称为名言警句。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也在微博上恢复了普通人的样子。这个时候出版的这本书,我会觉得特别珍贵。

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写一本有关自己心得和经历的书。曾经我们总想着一定要感染千万人、影响千万人、纠正千万人、指引千万人,我们有那么多的规矩和套路,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始做一件事。但是当我们打开思路时,会发现:每一个思想都是独特的,每一个说法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做法都是独特的。更可贵的是,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尊重的,而其中很小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或者效仿。

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尾,我真心请你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来接受这本书,更接受你自己。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你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都无比精彩,都对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路。

现在我再把叙述体的原文还原成问答体如下:

在本书的最后,你还有没有什么话想说呢?有一些话是特别想说的。

有什么特别的话想说呢?在以前无比辉煌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被称为名言警句。那现在呢?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也在微博上恢复了普通人的样子。作为普通人出书,有什么感想?这个时候出版的这本书,我会觉得特别珍贵。

还是说一说,你特别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写什么内容呢?写一本有关自己心得和经历的书。为什么这写这些呢?曾经我们总想着一定要感染千万人、影响千万人、纠正千万人、指引千万人,我们有那么多的规矩和套路,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始做一件事。真的开始写的什么,会有什么发现吗?但是当我们打开思路时,会发现:每一个思想都是独特的,每一个说法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做法都是独特的。这些独特的东西有什么可贵之处?更可贵的是,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尊重的,而其中很小的部分值得我们借鉴或者效仿。

你对读者有什么忠告呢?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尾,我真心请你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来接受这本书,除了接受这本书以外呢?更接受你自己。为什么你要这么说呢?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你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都无比精彩,都对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全书结尾,关于人生,你还想对读者说一句什么话?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路。

我相信,大家看完上述叙述体与问答体的对比,对问答思维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本书的下篇,将把崔永元《有话说》一书的部分文章,像上面一样把叙述体还原成问答体,并且加一些旁注与解读,希望能够让大家彻底领悟元写作。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2021-05-04 01:41:32

    樊荣强

    力度代表思考者的意愿、喜好、热情和坚持

    还是有点不太明白,可以举例吗

  • 樊荣强

    樊荣强 2021-03-28 11:57:20

    超越自己

    思考的力度怎么理解呢

    力度代表思考者的意愿、喜好、热情和坚持

  •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2021-03-28 11:44:03

    樊荣强

    温度厚度更多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情感的范畴。

    思考的力度怎么理解呢

  • 樊荣强

    樊荣强 2021-03-17 10:48:32

    温度厚度更多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情感的范畴。

  • 樊荣强

    樊荣强 2021-03-17 10:47:57

    思考的工具是语言,所以说语言的准确度也属于思考的标准范畴。

  •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2021-03-12 12:32:02

    还有经常看到的 厚度、温度 ,又怎么理解呢

  •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2021-03-12 11:18:12

    非常赞同加拿大“驻足思考”课程创办人基思·斯派塞博士和樊老师的观点。在我看来,写作是结果,写作是思考的外放,是思想的文字呈现,思考与写作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所谓的不会说、不会写,主要原因是没有想好,没有研究明白,没有思考透彻。

    力度指的是什么呢?

    准度是指用语言准确描述与表达意念、观点       这不是语言文字功力吗,是不是与思维

    没关系呢?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