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1-02-17 10:02:35
8413 字 · 1045 阅 · 0 评 · 0 赞

第九课  事实:要从事实陈述开始写作 

一、是什么在问什么

对于思考、研究、讲话与写作,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一定要学会陈述事实。因为总的来讲,讲话与写作干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这三件事。而问“是什么”,就是在摆事实,就是在陈述事实。

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

人的认知与思考对象,概括而言,就只有外部事物与内心想法。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称为事实。究竟什么是事实呢?

所谓事实,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东西,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事实,只要存在过、存在着的东西,我们都以可以称为事实,即使它只是我们心里的想法,甚至只是感觉或想象。比如,你现在肚子很饿,这是一个事实。同时,你心里特别想找点东西来充饥,这也是一个事实。

因此,我们可以把外部事物称为客观事实,内心想法称为主观事实,包括我们大脑里面的想法、想象、动机、体验、感受、希望、欲望、要求、期待、目标、观念、标准、评价、态度、信念,等等。

我要特别说明,这里的事实一词,可以等同于信息、知识的含义。我们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信息、知识而展开的。

描述性事实与评价性事实

事实还分为描述性事实与评价性事实。对事实的陈述,如果不加上主观的判断,就叫描述性事实,包括来源、性质、构成、关系、区别、分类、功能、特点、表现、过程、结果、状态、类型、形式、影响、历史、范围,等等。

如果以标准来确认某一事物的得分、水平、层次、品质等,就叫评价是事实,包括可靠性、确定性、先进性、创造性、准确性、实用性、有效性,等等。

事实与信念

在心理学上,有人将事实与信念作对立的区分。事实所指向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信念所指向的可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房子外边下雨了,这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事实,或称之为知识。但是你的太太告诉你,房子外边没有下雨,虽然她说的是假话,但因为你相信她,所以你也认为房子外边没有下雨——这就是信念。

事实本身并无真假之分,只有在人们以知识或信息的形式记录和传播时,才与信念一样,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每个人的脑袋里面都充满了各种事实与信念,将它们的真与假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保持理性的思维。有些人一辈子坚守了许多违背真理的信念,到了晚年却发现那些信念是错误的,有可能会心理崩溃,也有可能将错就错,宁死不改——因为改错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一生。

我在此使用的事实这一概念,包含了知识、信息、信念等概念的含义,本身不做真假的区分与判断,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我们想让自己的思考变得更灵活与丰富,一定要让自己的大脑里面充满事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这副对联,可以拿来送给大家,对于各种有用的事实,千万不要闭目塞听。

句法形式

我们再来看看是什么这种疑问句的模样是怎样的。最直接的表征,就是看它们都是用哪几个关键词来组成句子的。最常用的是“是什么”“有什么”“存在什么”“面临什么”“遇到什么”“出现什么”“看重什么”“关注什么”“发生什么”“产生什么”“得到什么”“造成什么”“导致什么”“是怎么样”和“是如何”“是怎么”“什么样”等,由于汉语的特殊性,“什么”一词也经常以“哪些”或“哪个”一词替代。现分别举例如下: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公司经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空手套白狼是什么意思?

男人与女人在心理上有什么区别?    

他们夫妻二人存在什么矛盾?

刚入职的销售员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

这两家公司在合作中出现了什么不愉快?

你坚持要参与这次行动,你究竟看重什么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

我半夜听到奇怪的声音,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两人联手,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参加这次培训,我们将会得到什么?

如果对孩子过于严厉,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这次事故公开的话,会导致什么负面影响?

一家优秀的公司究竟是怎么样的?

我是如何将他这个强大的对手打败的呢?

你们是怎么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的呢?

什么叫作看问题有高度?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哪些中文字体可免费用于商业用途?

哪些购物网站比较好?或,购物网站比较好的有哪些?

时间特性

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是怎么”“是怎么样”“是怎么办”与“怎么办”的区别,因为许多人会混淆它们。

任何事物在形式上都存在差别,就像俗语所讲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虽然人们依靠事物的形式差别来区分不同的事物,但是往往容易被外表所迷惑。比如下面的问句:

创业的时候,你是怎么筹集到资金的呢?

十年前你参加高考的时候,面临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这件事这么困难,你却做到了,究竟是怎么办的呢?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怎么一词,常用来询问情状、性质、方式、原因、疑问、行动等。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一般人看了还是什么都不懂。在此,我也不想再做深入的语义的探讨,以免各位越讲越糊涂,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强调的是,各位不要以为有“怎么”二字的疑问句,就是在问怎么办。前面的三个例句,大家都要注意到,“怎么”之前有一个“是”字,正因为这个“是”字,表面上似乎属于“怎么办”的疑问句,都变成了属于“是什么”的疑问句,它们所引出的答案,是对已经存在或想象的事实的陈述。

“怎么办”的疑问句的答案,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是未开始、未完成的行动。关于这个特性,后边有专章讨论。

如果以时间性来讲,“是什么”的疑问可以涉及所有时间,而“怎么办”的疑问只涉及将来。不妨借用英语的时态举例如下:

当年你创业的时候面临着怎么样的挑战?(一般过去时)

去年一年你取得了怎么样的成绩?(过去完成时)

当年生活那么困难,你当时是怎么打算的呢?(过去将来时)

现在我的工作上存在哪些困难?(一般现在时)

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呢?(现在进行时)

我希望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般将来时)

以上这些疑问句,无论它是否包含怎么二字,通通都属于“是什么”的疑问。只有下边这两个问句,才属于“怎么办”的疑问:

你考试成绩这么差,下一步究竟打算怎么办?(将来进行时)

公司要实现扭亏为盈,究竟该怎么办呢?(将来完成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将来的结果属于“是什么”,而只有将来的行动才属于“怎么办”。

二、怎么问“是什么”

我在演讲口才培训课堂上,经常让学员练习立题。大家觉得与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立题比较起来,提出“是什么”的立题要困难得多。我相信这是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提出“是什么”的疑问比较难。

为什么会感到提出“是什么”的疑问比较难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什么”在形式上的多样性。是什么的疑问,在句型上,除了少数的表现为“是什么”之外,更多的表现为“是怎样”和“有什么”,而且“有什么”还如前面讲过,可具体分为“具备什么、存在什么、包括什么、需要什么、看重什么、关注什么、取得什么、面临什么、产生什么”等形式。当我们还不熟悉“是什么”这种疑问的形式时,如同一个小孩还分不清男女的不同特征时,是没有办法把“是什么”的疑问给提好的。

第二,还没有养成陈述事实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陈述事实的基本方法,包括总结形成自己陈述事实的关键问句。

陈述事实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确认、描述、评价。也就是说,是什么的疑问,包括三个基本方向。比如:

你读过张恨水的小说吗?(确认)

张恨水最著名的小说有哪一些?(描述)

张恨水的小说写得怎么样?(评价)

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三种“是什么”:

确认

所谓确认事实,就是我们在思考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对思考的事物进行确认。确认些什么呢?按前述事实分为客观事实与主观事实两大类,确认也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客观事实的,一是关于主观事实的。

关于客观事实的确认,包括:性质、多少、真假、状态、程度、位置、特征,等等。比如下面的问句:

这是一本书吗?

你老家是哪里的?

他的这种行为犯了什么罪?

我们讨论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某某公司真的破产了吗?

这个人的打扮好中性,他究竟是男的还是女的?

关于主观事实的确认,包括:态度、偏好、真假、选择、决定、愿望、需求,等等。比如下面的问句:

你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

这就是你最后的决定吗?

他真的放弃了吗?

你的偶像是谁?

这个问题我们要不要重视?

我人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这些疑问虽然有些在形式上看不到“是什么”三个字,但它们确实属于“是什么”的疑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思考一开始没有确认什么,后面的思考就可能失去方向与重点。

这里还需讨论一下关于“开放式疑问”和“封闭式疑问”。开放与封闭,是疑问句形式上的一种划分。封闭式疑问,就像考试试卷前边的那些选择题、判断题,答案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是在A、B、C、D中选择,甚至只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选择答案,所以它们是封闭式疑问。而开放式疑问,就像考试试卷后边的那些简答题、论述题,对答案没有特别的限定(所谓“标准答案”另当别论),所以他们称为开放式疑问。顺便说一句,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问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办这三个“元疑问”。

封闭式疑问与开放式疑问,只是从形式上做的划分,如果就性质而言,封闭式疑问其实应该归属于是什么。因为选择性的疑问,就是在确认事实,探讨“究竟是什么”。

描述

描述是在确认基础上的深入了解,是对具体、详细情况的挖掘。可以说,确认是针对某个点提出疑问,而描述则是针对某个点发散开去的某个面提出疑问。比如:

这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确认)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描述)

你喜欢某个人吗?(确认)

你喜欢他什么呢?(描述)

公司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确认)

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些什么表现呢?(描述)

关于确认的疑问,通常只需要简单的话语回答,如果是选择性的问题,甚至只需要用“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好或不好”“可以或不可以”“赞成或不赞成”来回答。而描述的疑问,通常应该展开较详细,甚至分为多个点来回答。

描述也分为客观事实的描述与主观事实的描述。如:

这一款手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客观事实)

这一款手机消费者有些什么评价?(主观事实)

张恨水影响最大的小说有哪几部?(客观事实)

你最喜欢张恨水的哪几部小说?(主观事实)

评价

评价就是对特定的人物、想法、理论、方法、工具、行为、决策、材料、物品、作品、事件、现象等做出的价值判断,最终形成某种倾向性的结论。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用性、方便性、有效性、可能性、可靠性、先进性、创造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比如:

你对现在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吗?

这场演讲你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消费者的反响如何?

你的这个成绩在班上排名多少?

你们公司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

我们定下的这个目标可行吗?

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有创新性吗?

你认为他的梦想可能实现吗?

关于确认与评价,往往容易混淆。正如上述这些疑问,虽然它们寻求的答案是为了评价某一事物,但是看上去也是为了确认,因为它包含有很突出的确认的成分。只不过确认偏重于事实判断,而评价偏重于价值判断。比如:

你真的非常爱你的男朋友吗?(确认)

你的男朋友真的值得你爱吗?(评价)

关于描述与确认,相对容易区分,而描述与评价的区分,则略为困难一些。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一书里,将文章分类为四种,我借来说明其区别:

记述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

叙述文——叙述事物的变化经过

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

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

这四种文章,前三种都是关于描述的,后一种才是评价的。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描述与评价这两者的区别,我将《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一段文字抄录如下:

我们听了演讲,提起笔来写道:“演说台上摆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摊着雪白的布,左边陈设个花瓶,插满着草花,右边是水壶和杯子。演讲者XXX先生年纪大约五十左右,中等身材,眉毛浓浓的,看去似乎是一个饱经世故的人。”这是写事物的形状和光景的,属于记述文。接着说:“他在黑板上写了‘中国青年的责任’几个字,就开口演说,从世界大势讲到中国目前的危机,又讲到别国困难时的青年界以及中国青年界的现状,末了归结到青年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叙事物的变动的,属于叙述文。再接下去,如果说“这场演说很警策,论到我国青年界的现状这一段尤其痛彻,我听了非常感动。……”这是议论文。

上述文字里面,记述文和叙述文,都是在回答描述的疑问,而议论文则是在回答评价的疑问。

但是,我要特别指出,评价的文字通常是简短的,往往紧随着论证,而论证其实就是在回答“为什么”。

另外,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我们要学会从多个相关利益人的角度提出疑问,这样才能保证认识全面性、客观性,比如: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书商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业内专家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读者有什么评价?

对于《思考的技术》一书,作者自己如何评价?

“是什么”的主要句型

我把“是什么”立题的主要句型进行过大致的总结,如果将以下的关键词替换到XX,结合相关话题,就可以造出无数的关于“是什么”的立题。

XX是什么:

含义,性质,关键,目标,计划,任务,追求,动机,标准。

一致行动人的含义是什么?

这起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什么?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什么?

你提出的创业计划是什么?

衡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标准是什么?

XX是怎样的:

客观:情况,情形,状况,处境,环境,过程,结果,状态,构成,范围,规模,形象。

主观的:想法、想象、动机、体验、感受、希望、欲望、要求、期待、目标、观念、标准、评价、态度。

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目前你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

这次突发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

你看到的那个人形象是怎样的?

你一个人迷失在森林里的时候体验是怎样的?

人们对这个明星的评价是怎样的?

有哪些或有什么XX(具备什么XX、存在什么XX、包括什么XX、需要什么XX、取得什么XX、面临什么XX、产生什么XX):

客观的:问题,不足,缺陷,差距,区别,表现,现象,症状,特点,特征,特色,方式,因素,方面,层次,条件,资源,关系,形式,内容,种类,安排,计划,支持,规则,选择,素质,功能,作用,力量,反应,反响,影响,结果,后果,风险,可能,机会,方向,趋势,优势,劣势,亮点,创新,改变,突破,成绩,荣誉,成果,物品,利益,破坏。

主观的:困难,挑战,压力,感觉,需求,要求,期望,理想,目标,打算,想法,意外,满足,不满,伤害,标准,误区,认识,评价,心情,心态,行为,习惯,素质。

这家公司目前究竟有哪些问题?

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

你们的产品具有什么特色?

这些人的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

这份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过去一年取得了什么成绩?

三、怎么回答是什么

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没有概括提炼,就不要开口讲话》。里面讲到一个观点,讲话要习惯于结论先行。有位读者留言:“都知道要结论先行,但如何归纳结论,有没有方法,请赐教。”

这位读者确实提了一个好问题。时间碎片化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地铁里、公交上、电梯里,车站、街头、商场,餐厅、茶楼、办公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见人们在低头“刷屏”。但是,你若要问他整天都在看手机,究竟看到些什么,很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

习惯下结论

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演讲,说他看了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特别受震撼。可是,我要他在两分钟之内把他的感受讲出来,他却没法做到。这位同学先用几句话讲出了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与最后的命运,但是,当他讲到如何改变命运时,却陷入细节之中,铺陈开去,没法说到重点。因为时间有限制,他只好尴尬地下台了。

我点评的时候说,我们一定要养成下结论的习惯。如果你不会下结论,就不会讲话。所谓结论,就是基于一堆素材或杂乱的信息,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式描述。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课堂上来了15个学生,你放眼望去,从年龄上来讲,你看第一位大约30岁,第二位大约25岁,第三位大约32岁,第三位大约20岁……只有个别人可能接近40岁。如果你要下一个结论的话,就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今天来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这就是用归纳推理方法形成的一个结论。

美国作家、写作教练罗伊·彼德·克拉克说:“对讲故事的记者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的工具之一,尽管它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我花了大概15年才弄明白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它。”抽象阶梯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I.早川在《行动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存在于阶梯上。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罗伊·彼德·克拉克指出:“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的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抽象阶梯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何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部的混浊状态。”

抽象阶梯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概念。它告诉我们,不能在叙述过程中只呈现细节,还要将细节进行概括、提炼、抽象,呈现它们背后的意义,或者形成一个定性的结论。

前面我讲过归纳、提炼和概括,其实就是在讲我们要通过归纳、提炼和概括,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可以是包括无数句话的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

有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以后不论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再也不要让它们只是停留在印象层面,只是记得个大概,说起来只是“好像”“大概”“可能”“差不多”“也许”,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并且得出自己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结论(答案)。即便可能是别人的,但是只要自己认同,那也可以算你自己的。更重要的是,在脑海里面保留着、牢记着这些结论(答案),等你要写或要说的时候,就不再缺乏内容了。当然,在这个意义上,结论不仅适用于回答“是什么”,也适用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

写一本自己的词典

所谓词典,就是收集词汇加以解释供人查阅参考的工具书。写作就是通过一些字词句来传情达意,所以词汇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就像我们学习英语,单词量是第一位的,没有足够的单词量,你根本没法听、说、读、写。

几年前我编写了一本《经理人当众讲话素材大全》,里面收录了基本汉语成语3000个、分类描写词汇10000个,古代经典名句500句、常用熟语700句、社会及心理学法则35个、社会人文科学关键概念1000个。编写这本书的缘由,是经常有学生跟我说,樊老师,我总是感觉说话没啥词儿,我该怎么办呢?你帮我们整理一些必备的词汇吧。听从学生的建议,我编了这本书。

演讲有如此要求,写作也应该有这样的要求。因此,我的观点是,你若想把文章写好,那就必须为自己写一部词典。写这部词典并不是为了出版,而是通过为概念下定义,把自己经常而且必须使用的那些词汇理解得更清楚透彻一些。

为自己写一本词典的好处有三:一是如前所述,让自己把那些经常而且必须使用的词汇理解得更透彻;二是通过写词典也相当于是练笔,一个词条就是一篇短文;三是,写作之中,我们必须干好的事件是对文章中所用到的某些概念、术语、词汇作出解释,这件事情就叫下定义。

如果你真的打算写一部自己的词典,首先有两个事情要做:一是挑选概念,也就是词汇。二是掌握下定义的方法。

关于挑选概念,我觉得要挑选三类词汇总共300个到500个或1000个均可,每个概念写100字就够了。第一类是专业词汇。就是跟你的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术语。第二类是大词。所谓大词,就是那些含义深广、内涵抽象、意蕴超然的词汇,比如崇高、英雄、伟大、民族、国家、奉献、理想之类,如果你想自己的表达有高度,绝对离不开它们。第三类与爱好相关。所谓术业有专攻,喜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那么这个爱好相关的概念也不能不包括。

关于下定义的方法。就“立题”来讲,下定义就是回答一个“是什么”的立题。可以适当带上一点“为什么”,但是基本上不用涉及“怎么办”。重点是要讲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就是它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所指为何。

就操作方法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属加种差定义法”来解释一个概念。这种方法是教科书为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它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的定义,所以又称为“实质定义”。写成一个公式如下:

被定义的概念=种差+属概念

用属加种差方法下定义时,首先应找出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类;然后,把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同该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即种差;最后把确定的属和种差结合用简洁明晰的一句话描述出来.。

例如,给“人”这个概念下定义,先找出“人”的属概念如“动物”,然后确定“人”与属概念“动物”之下的其他并列的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差别,即种差“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样,人的定义就可表述为:“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当然,下定义的方法还包括罗列法、阐释法、类比法、语义规定法等,由于本书不是专门讲逻辑学,我就不再罗嗦了,大家可以自行去深入学习研究。我相信,当你完成了这一部词典之后,下笔如有神,再也不是难事。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