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17-02-15 12:09:03
6523 字 · 25285 阅 · 2 评 · 4 赞

960942-dd8833c90e0014e5

写作让生活更美好

跟樊老师学习写作,请加微信号13500352876(长按可复制)报名。

作者:樊荣强

2003年6月起至2004年3月,我在广州《新经济》杂志当首席记者兼主笔,文章写得非常顺当,也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段。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杂志社老总都跟我发,而且还不必修改。这对一个作者来说,还有这么爽的事情吗?

我们的杂志一期刊登12万字,有一期我一个人就写4万多字。后来老总跟我说,你不能写多了,就两万字左右,否则读者以为是你一个人的杂志。在杂志社干了8个月,写了20万字的文章,后来结集为《珠江三角洲批判》出版,文章与书也引起政商媒等界圈不少的关注。

当时的同事就有向我求教的,问我怎么这么能写。我回答,自然有我的秘诀。不过,没有下文。

除了当过记者,我还当过县长的秘书,当过广告策划人,当过自由作家。我从17岁开始在《重庆日报》上开始发表文章到现在,30多年了,写了不下500万字的文章,在各种报刊发表,在各种公文里出现,在大小网站上贴着,到目前还出版了8本书。虽然我没有能够靠写作登上作家财富榜,但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靠一支笔,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令许多人羡慕。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专门将写作的秘诀变成文字,只是时不时的用来指导一些慕名而来的,跟我学习写作的学生。当然,他们主要都是公务员、公司秘书及一些自由写作爱好者。

我的写作秘诀,适用范围跟我的职业经历相关,包括政府公文、企业公文、新闻报道、时评杂文、学术论文、学生作文,等等。

yxz800

樊荣强著,长按并识别上边二维码订购

当然,下面要介绍的六个秘诀,都是学校语文老师没有讲过,或者没有讲透的。讲过的遣词、造句、推敲、剪裁、修辞等等,我就不必再说了。

秘诀第一,框架

虽然老师有讲过,文章可以“总-分”、“分-总”和“总-分-总”结构,写成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将其丢到太平洋去了。原因有二:一、老师只讲的表面现象,没有交待清楚总与分的关系。二、这个结构适合于写短文章,长了就没法用。

先说第一,总与分的实质关系,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的总,无外乎是在交待背景由来和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后边的分,即主体部分展开几点或多方面回答。如果不明白是问与答的关系,只看到表面的总与分,就没法弄清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写起来就没有章法。

我的秘诀是,简单的文章,就以“总-分-总”这个三段式结构来写,我在演讲课程中把它称为“钻石法则”。即开头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叫“立题”,后面再细说),接着主体部分展开三点至五点或更多来回答这个问题,结尾时写上几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呼应,或升华。当然,主体陈述之后戛然而止也可。

如果拿植物来比喻,这个“钻石法则”结构,大致与乔木相似,也就是围绕一个主要的观点(树干)往上长高,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展开几个分论点(枝干),当然,这些分论点下面还得有些小的观点与事例(树叶)。如果不用“钻石法则”搭框架,文章就像藤蔓一样,主干不明显,且弯弯曲曲,枝叶繁多,甚至形散而神不聚,读者不得要领。

以“钻石法则”框架来写一两千字的文章挺合适。你不要认为这种框架单调,星云大师的《越不怕死,活得越好》一书及别的许多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我的这种框架的文章也不少。

再说第二,长文章以简单的“总-分-总”框架来处理,就有难处,长文章则需要更复杂的结构。其实,除了这个核心框架之外,文章架构还可以有变化。我给大家介绍三种:

第一种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用三颗小钻石来构成一颗大钻石。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大三点下面还有小三点”。

第二种是跳磴石结构,也可以称为“公交车线路”结构。你想像一下,要从此岸到彼岸,如果河中间没有若干跳磴石,你怎么过得去?你把每一块跳磴石都当成一个问题,而之间的距离则是在回答问题。假如你提出10个问题,回答完毕,文章就完成了。

大约在20岁的时候,我买到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已经记不得了,书也弄丢了。那本书教会我一生都受用的,一种用关键词串联的写作法。打腹稿的时候,先充分的联想,想到的关键句、关键词就用笔把它写到纸上,然后进行有逻辑顺序的排列。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就围绕那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一个一个展开,关键词用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这个方法,差不多等同于跳蹬石的方法。

第三种是意识流结构,也就是想到什么话语就写出来,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思维极度跳跃的人,而且你能够相对紧密地扣紧一个主题,写这样的文章也无妨。但是,这更适合表达情绪,而不适合论述观点。

秘诀第二,立题

立题二字,也许你很熟悉。可是,我现在讲的跟语文老师讲的是两回事。

语文老师把立题等同于立意、立论,或者叫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其实,我认为这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讲明白这个立题,所以不能够解决绝大多数人写作的痛苦。

2010年的时候,一个大学生来跟我学习演讲,我讲到钻石法则,讲到立题,他突然就茅塞顿开,感叹道,要是早一年跟我学习,一定会考上一个更好的大学。他当时是在一个不知名的“三本”大学读书。(也就是写作《江城》一书的美国作家海斯勒支教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现在改名为长江师范学院)他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就两个字“难题”,他说当时不知怎么拚凑了1000字交差。要是早学到立题,那不就是写写怎么解决难题这个立题?

“立题”真正的含义,应当是指“建立问题”,将四个字缩写为两个字就叫“立题”,在形式上,它必须是一个问句。立题,就是要在整篇文章中提出一个大问题,而整篇文章其实就在回答这一个问题。

主体部分不是在干别的,就是在回答所谓“立题”提出来的问题。当然,“立题”的类型也要特别地注意。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拿来做为“立题”,比如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就不可以做为“立题”,而只有开放式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类可以长篇深入回答的问题才能做为“立题”。

要特别说明的是,一篇短的文章,只需要一个或两个立题就可以了,而长篇的文章,则需要多个立题。比如你在一篇文章当中可以写,现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现状?怎么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在此,我想特别说明,佛祖释迦牟尼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堪称醍醐灌顶。我把它命名为“释迦牟尼四圣谛思考法”。如果把“四圣谛”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即由四个立题组成:1、苦,众生的现状是什么(苦有哪些)?2、集,为什么是这个现状(为什么苦)?3、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的境界是什么)?4、道,怎么实现我们的目标(怎么办)?详细的分析,请参考我的书《20天练成脱稿讲话》。

立题在写作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激发思路。当你有立题之后似乎文思泉涌,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找到了出口。其原因在后边的关于“问题链思维”一节做更详细的回答。第二是聚焦思路。很多人感觉思路飘浮,写作的时候没有重点,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立题。第三,引导读者。这就像修辞手法当中所讲的设问,设问的作用就在于让读者跟随你来理解你所表达的观点。

秘诀第三,生成

这里的生成,讲的是语言的生成。写作的难题之一,是很多人干巴巴没几句话。讲话也是如此。

讲语言的生成,先要明白“问题链思维”或者“问答思维”这一概念。人在清醒的时候,大脑处于三种状态:发呆、审美和思考。发呆时,脑袋一片空白;审美时,脑袋里充满意象;只有在思考的时候,脑袋里面才有语言生成。

没有思考,就没有语言。那么,什么叫做思考?思考的定义是怎样的呢?从小开始,老师、父母都告诉我们,你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包括一些学校的校训就是这样写——“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之类,但是,老师和父母都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叫思考,就像现在的剩男剩女很多,爹妈只是催促我们去谈恋爱,但是不告诉我们什么叫恋爱或者什么叫爱情,只是自己去琢磨。

究竟什么叫思考呢?我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操作,也最能够解决你的问题的定义,也就是提问然后回答。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就是“提问-回答”。

  思考=提问-回答

当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能够理解我讲的问题链思维是什么了。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是“提问-回答”,持续的思考就是不断地“问-答-问-答-问-答……”。平时我们两三个人聊天的时候是在干什么呢?是在我问你答,你问我答,以及各自在自问自答,这样交替进行。

聊天如此,那么,当我们一个人在思考与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就是自问自答,因为没有人跟你提问。一个人正是通过自问自答而生成语言,把它写出来就成了文章。当然,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将脑海里面那些问句给省略掉,因为这样子,文章会更简洁,文字会更流畅。偶尔会保留一些问句,也只是满足老师多使用修辞手法的要求,那个叫设问句或者反问句。

一切的文章都可以分成两种文体:问答体与叙述体。形式上,前者有问有答,后面只有答没有问,即使有问句,那也只是修辞手法。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杰出顺德人——顺德企业家访谈录》就是问答体的文章合成的。其实,所有的叙述体文章都可以还原成为问答体,虽然,那些逻辑混乱的文章还原起来困难一些。

我彻底领悟到问题链思维这个概念,跟我做过记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新闻学常识说,写一条完整的新闻,必须包括“5W1H”。它是“美联社之父”斯通提出来的,5W指的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1H指的是怎么样(How),也就是何果。这其实就是6个基本问题。当记者的,写稿时如果不能把这6个问题向受众交待,就不称职。而且,如果采访对象向我们要一份采访提纲,我们发过去的采访提纲,不就是一堆问题吗?

“问题链思维”这五个字,或者“问答思维”这四个字,是我樊荣强这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我倍感欣慰,死而无憾。通过这个“问答思维”,我们可以引爆思路,激活知识,生成语言,丰富话语。

秘诀第四,对象

跟前面的问题链思维相关的是有对象式写作。什么叫有对象式写作?写信,就是有对象式写作。

写作模式我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帝模式,一种叫自我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基本上就是第三人称写作与第一人称写作的差别。用第三人称写作,就有点类似于上帝全知全能,把他所知道的懂得的一切,都告诉给全天下的子民。但是,面对的对象越多,你就发现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象。这有点类似于谈恋爱的时候,脚踏几只船,心仪的对象很多,但是最后可能一个都得不到。

自我模式即用第一人称写作。许多人只是知道用“我”来叙述与表达,但他却忽略了,第一人称写作的真正好处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许多人觉得写文章很难,但是给他熟悉的人写封信,似乎就变得容易了许多。这就是因为,写信的时候你老想着对方,想着对方关心些什么问题。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前面说过,问题链思维和有对象式写作有关系。换句话说,第一人称写作即有对象式写作,其实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自问自答不是简单的自言自语,而是把写作的过程,转换为与某个具体的人交流对话的过程,随时想着你是在跟某个具体的人在进行谈话,他就坐在你的对面,他关注些什么问题,你就告诉他你自己的想法和答案。我们平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在这个时候就很有用处,也就是说,你站在对方的立场,努力的想像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质疑什么,希望知道什么?

上演讲课的时候,我也要求学生,不要因为害羞恐惧而埋头看地板,或者望着天花板。要把眼睛看着自己的听众,与听众有眼神的交流,从听众的眼神当中,你不仅可以获得一些热情、友善的鼓励,而且还可以想象他们会关心什么问题,你说的每一句话、每个观点,他们的反应是什么,然后和他进行对话。

像写信、谈话和演讲一样有对象式的写作,一定会让你觉得,文章可以写的很长。

秘诀第五,概括

概括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诀。有很多人写文章,缺乏概括的意识,只是在做一些平淡的陈述。读完之后,读者只是收到一些散乱素材的铺陈而已。

做好概括,一方面可以让你的文章展现出许多精彩绝伦的观点,有高度,也有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现出广度,信息量够大。

先说一方面。所谓的概括,首先与提练、总结和归纳有很大的关系。不能只是罗列素材,不能只是描述现象,一定要像小学语文老师教我们的那样,通过什么事实与现象,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甚至指出了什么。一定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说明背后的核心、实质与规律。

曾经读过非常受读者追捧的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坦率的讲,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一方面,文字的风格,并不太流畅与通俗,另一方面就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之后,缺乏一些概括和提炼。

说的再直白一点,概括,那就是要在你的文章当中,有一些格言警句出现。所谓格言警句的类型,就是一般性的概括句,用判断的方法来表述。判断句包括,简单判断和复式判断。简单判断就是用是或者不是这样的连词来造句,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复式判断则是用“假如……就……”、“如果……就……”、“只有……才……”、“不是……而是……”、“虽然……但是……”之类的复式连词来造句,比如:“只有努力攀登的人,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又比如:“科学带给人类的的最大价值,不是精密的仪器产品,而是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怀疑精神。 ”

再说另一方面。前面提到过,概括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展现思想的广度,要多角度分析问题,提供足够大量的信息。这里所谓的概括就和分析有关系。分析就是分开解析。我们探讨问题的时候,除了概括成一点之外,还要学会概括成两点、三点,甚至更多点。

从亚里士多德所讲过的因果律来讲,通常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四种形式。因此,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或者对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或者对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讲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讲,三个方面、四个方面。我们在进行分解的时候,同时也在进行概括,而分解与概括的标准,无外乎就是:时间、空间、来源、形式、状态、性质、特征、要素、过程、数量、质量、功能、作用,等等。

本文讲述我写作的六个秘诀,也就是一个分解概括的最佳例子。如果我只讲一个秘诀、一个方面,显然不足够。

当然,概括提炼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分点叙述,可以让文章更加有条理和逻辑,读者读起来更加的轻松。即便你不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词来标示,但你在其中加上一些小标题一定会更好。

秘诀第六,举例

举例是每个学习写作的人都一定要用的手法,除非你是写抽象的哲学著作,或者写些理工科类的学术论文。

举例可以让你的文章内容丰满,文字很长或者非常非常的长,这个作用我就不用多说。我要说,举例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更加的轻松,观点通俗易懂和容易被人接受。如果通篇文章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理到推理,都是一些抽象的说辞,大多数的读者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你在议论当中穿插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读者一定会兴味盎然,而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就接受了你的观点。

如果你是写记事类的文章,当然你可能通篇都是在举例。除了少数的学术论文和那些法定公文,其实绝大部分文章都是需要举例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夹叙夹议,不管是议多叙少,还是叙多议少,这里的所谓叙,差不多就是举例。

举例分为两种,一种是概括举例,一种是详细举例。概括举例很简单,也就是在文章当中,引用古今中外一些名人或者普通人的观点即格言警句、定理定律、理论观点、事件概况。详细举例,则是将某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做比较详细的陈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等要素。

当然要注意,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举例而举例。举例的时候文字一定要适量,而且一定要紧扣你自己的观点,希望它能够证明什么,说明什么。否则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觉得你偏离主题。

声明

上述这段文字,算是我30多年的写作的重要秘诀。真心的希望对各位的写作有帮助。要特别声明的是,文章中提到的“钻石法则”、“立题”、“问题链思维”或“问答思维”等概念,都极具原创性和工具性,而且属于我个人的知识产权,希望你在引用和传播的时候,指明出处,加上我樊荣强的名字。非常非常感谢!

跟樊老师学习写作,请加入《呆萌网上写作训练营》吧!

免费,请点击本文末尾的图片广告链接报名。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