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4-06-10 09:20:32
2500 字 · 236 阅 · 0 评 · 0 赞

mmexport0f6eec557adbdcd0473310ddf4aee509_1717982974589

文/李煜晖

在鲁迅小说中,凡是女主人公命运都很惨,但说到“最惨”,还数《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惨到什么程度?又是“谁”,或者说什么“东西”,把她害得这么惨呢?

我们先捋一下《祝福》的故事情节。祥林嫂的人生,一步一个坎儿。她是穷人家的孩子,给人做童养媳,结果丈夫死了,婆婆为了给另外一个儿子挣彩礼钱,逼迫她改嫁,实际上就是贩卖人口。祥林嫂不愿意,因为当时一旦改嫁,全社会都看不起。于是祥林嫂跑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当女工。刚过上几天踏实日子,她婆婆就带人把她抓走了,绑起来,嫁到山坳里。祥林嫂虽然一路反抗,又是哭闹,又是撞香案角,最终还是被迫跟新丈夫完婚了。结婚以后,她生了个儿子阿毛,感觉幸福生活要开始了。结果又遇到倒霉事,先是丈夫伤寒病复发,死了;后来有一年春天,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吃了,祥林嫂找到孩子尸体的时候,五脏都掏空了。这件事给祥林嫂巨大打击,整个人痛苦而又麻木。就在这时,他丈夫的大哥来收房,因为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夫死子亡,你已经不算这家人了,凭什么还住在这里呢?祥林嫂无依无靠,只好又回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她这次回来,所受的待遇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来,大家虽然觉得她是寡妇,有点晦气,但没人折磨她。这次大家很看不起她,因为她嫁了两个丈夫。四叔、四婶不让他参与“祝福”这种祭祀活动了,鲁镇的老百姓也想尽各种办法嘲笑她,揭她伤疤,甚至拿她死去的儿子开玩笑。祥林嫂为了重新获得尊重,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挣扎。她用两年多攒下的工资,在庙里捐了个门槛,以为这样就能“赎罪”。可捐完以后,四婶还是不让她摆祭器。她刚一动手,四婶就说:“祥林嫂,你放着吧。”从此,祥林嫂就变了一个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干活丢三落四,鲁家嫌弃祥林嫂不中用了,把她赶出家门。她无处可去,就在镇上讨饭,最终死在了冰天雪地的大年夜。

这就是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旧社会妇女能遭遇的苦难,她都尝过了。那么,究竟是谁把祥林嫂害成这样呢?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全体鲁镇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无主名”,是说人人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但人人都有责任;“无意识”,是说谁也不是成心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而是在某种文化礼俗之下,做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叠加起来,祥林嫂非死不可。那么问题来了,支配大家行动的文化礼俗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礼教思想,特别是旧社会迫害妇女的节烈思想,大家不就是因为祥林嫂失节,才嘲讽她、嫌弃她吗?这样想可就太小看鲁迅了。

我想问问大家,祥林嫂的婆婆有没有节烈思想?压根儿没有,她只在乎钱。鲁四老爷和四婶有没有节烈思想?有人说,他们是封建礼教“卫道士”,什么叫卫道士?就是为了捍卫心中的道统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鲁四老爷夫妻是这样的人吗?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他们明知祥林嫂失节,还让祥林嫂帮工,为什么?因为祥林嫂走后,再找的女工没一个赶得上她。所以他们真正做事的时候,都是从实际利益出发,而不是从贞节观念出发;但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他们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了,一边用你干活,一边还嫌你不洁,这是典型的“双标”。鲁镇的闲人们也一样,不管是柳妈、“善女人”们,还是祥林嫂捐门槛时遇到的“庙祝”,他们为什么取笑和刁难祥林嫂?是为了捍卫节烈思想吗?当然不是,他们就是为自己开心,这也是一种功利实用主义。所以,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鲁迅批判的不仅是作为观念符号存在的礼教思想,更是人们对礼教思想的虚伪态度。正是有了这种虚伪态度,大家才一方面利用祥林嫂,用她卖钱、用她劳动、用她取乐,一方面拿空洞的贞节观念评价祥林嫂,让祥林嫂既得不到实际利益,又受到精神侮辱。

祥林嫂死前,遇到了回乡偶住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一个新式知识分子。“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呢?当然也有。祥林嫂见到“我”时,问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呢?“我”说或许有吧。她就接着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一看情况不对,赶紧说论理也应该有,谁知道呢?祥林嫂不甘心,又问:那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时“我”就很为难。如果按照科学理性来回答,肯定是没有魂灵,也没有地狱,但这样一来,祥林嫂就不可能跟死去的阿毛见面了,这会让她非常难过。如果想让祥林嫂好受点,只能从人道主义出发来回答,说人死之后是有魂灵的,死后的一家人可以见面。但是如果有魂灵,也就有地狱,祥林嫂听人说过,像她这种失节妇女,死后下地狱,要被人锯成两半,这样她就会非常恐惧。换句话说,“我”无论怎么回答,都不能起到对祥林嫂的安慰作用,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跑掉了。

作者特别交代这“三句问”,实际上是为了深化祥林嫂悲剧的内涵。过去我们认为,祥林嫂只有两重悲剧:一重是现实层面的悲惨遭遇,另一重是封建礼教对她的精神折磨。加上这三句问,我们会发现,祥林嫂在人生最后阶段产生了一些变化,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开始对鲁镇人习以为常的魂灵问题、地狱问题产生了怀疑,从而向“我”这个知识分子来求证:“彼岸世界”到底长什么样?这说明祥林嫂身上产生了一些觉醒的萌芽。可是“我”呢?本来可以在思想上启蒙她、在生活上帮助她,最终却选择了逃跑。这样一来,祥林嫂面对的就不仅是生活苦难和精神折磨,她也成为了新兴知识分子的弃卒,被全社会所有阶层一起抛弃掉了。

既然全体人物都有责任,祥林嫂本人有没有呢?有位鲁迅研究专家说得很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女性不由自主地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本为封建男权文化的律令, 内化为自身的生存选择与文化选择。当女性由被奴化进入这种自奴化的阶段时,也就意味着女性权利的全面丧失。通俗地说,祥林嫂发自内心地相信那些贞节思想,至少在她发出“三句问”之前,她很认同世俗的评价,还玩命地捍卫贞节或救赎自己,希望重新回到“女德”的轨道上。从这点来说,鲁迅客观上也批判了祥林嫂本人的愚昧,但这种愚昧不是祥林嫂的错,是整个社会施加在她身上的,要改变女性悲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和文化礼俗。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他用文学的笔触展现了深刻的思想,还激起一代代读者改革社会的动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说鲁迅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