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回

十回

发表于 2017-09-03 20:46:18
1187 字 · 1435 阅 · 1 评 · 1 赞


都说写作像盖房子,但到底是怎么个像法,大都只是种模糊的感受。一般人们会从结构上去阐述,这是个很好的方向,但不管是榫卯结构也好,钢架结构也好,我至今没有读到把这种文学与建筑结构的对应说得非常清楚明白的——应该还是我读书少的原因。


不过从脑科学的角度,写作也如同建筑。


写作就是一个积累材料与重新建构的过程,这就如同盖房子要备料并施工,最后成形。


1、大脑收集信息,转化为各种记忆,储存于不同区域。这等于是添加材料的工作。料备得齐不齐,全不全,主要看生活经验——感官的经验、情感的经验、知识的经验……这些经验越丰富,细节越完备,建筑所需要的材料库就越庞大,写作的准备就越足。


2、提取的过程类似于蓝图与计划。经验是碎片式的储存于脑中的,需要提取什么,要依照写作的目的来选择。目的越清晰,提取的过程会越顺利。很多孩子即便有存储,也表现得提取不出来,是因为写作前完全无目的。这就如同在森林中却连指南针都没有,只能瞎走瞎转。


3、提取的过程也是解码,解完码之后,才能去建构和组合,也就是砖瓦备齐,开始盖房子了。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存储的信息是碎片式的,那么到底要怎么拼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对于说理的文章,非虚构写作类的文章,当然可以直接将这些知识碎片安插在现成的模子中,比如樊老师介绍过的多种结构,这个工程应该是相对容易的。


对于虚构类的文章,将这些碎片胶着在一起,并成形,需要的是逻辑,一种情感逻辑,或是故事逻辑。其中,情感是最重要的,最强大的组织力量。


其实我所说的虚构类文章,不是小说,而是日常学生写的记叙文。一般而言,老师一定都要求记叙文要真实,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但在了解脑科学知识后,便发觉这一要求显然很荒唐。因为记忆本身就不是百分之百真实的,我们回忆时所采用的视角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采用的,记忆的本质是重构而非复原。正因如此,记叙文的本质也是重构,表面上貌似是按照时间线来排列,但真正的幕后操控者是情感——你对这件事的情感,你的角度决定了你如何去解读这些记忆碎片,决定了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排列组合它。你所呈现出来的一定不是真实事态的原貌,而是你以为的真相。因此,在我看来,记叙文还是属于虚构类写作。


杂七杂八说了很多,等于把头脑中很无序的想法大致梳理了一遍。当这个思路清晰以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在材料的积累,也就是添加上,肯定是着重训练感官的使用。当然还有其他的工作可做。

在提取上,是不是可以发布指令,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把材料从头脑中调取出来?另外,要先让学生明晰其态度、情感和目标,这相当于备有一个地图。

在重构上,就是几种情感逻辑的掌握和运用,这个比较难。


写到这儿,也可以结尾了,突然觉得博尔赫斯说——写作是个手艺活——是没错的。

写作和泥瓦匠一样,其实就是个手艺,不过泥瓦匠是用手,写作用的是脑子。我觉得大部分人写作用脑子就足矣了 ,用心,是艺术家的事情,是后话。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