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回

十回

发表于 2017-12-06 23:24:29
1283 字 · 1181 阅 · 0 评 · 0 赞


《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18岁时所画。18岁,胸中装着怎样的气象才能画出这样的山水长卷?除了磅礴的,连绵的,块垒的,氤氲的,10多米的画幅,连水波都精致,连柳丝都真切,连屋中的人和檐上的瓦都要画得分明,且半年就画完呈上,这是比天才还天才呀。


天才薄命,应在王希孟身上,便成了真。他此后就没了消息,有人说他二十出头就病逝了,也有人说他得罪了徽宗,被赐死前跃入画卷隐为千里江山一钓翁,反正,世上再也没有了这位天才的消息。


我在网上慢慢浏览这幅长卷,是讶异又震撼的,看完画便好奇搜了关于它的评论。看到一段话,写得真好,后来才知道是陈丹青说的——"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因为说得太好,便引用得多些。我想,连陈丹青都没搞明白为什么18岁的王希孟能画出这样撼动人心的画作,于是,他归结为天赋与天赐。天时地利人和让他干成了这样事,所谓鬼斧神工,也是鬼使神差,这就是命定。他将一切先天之气全部贯注到了创作中,半年超常工作,只是画,正如陈丹青所说——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而“好也好在不自知”,他只是快意倾泻他的天分与才气,甚至是挥霍吧,把从娘胎里带来的宝贝都挥毫到山水中,然后,就完成了上天的使命。


或许是因为王希孟的生平太奇怪,比之天才说,我更觉得这幅《千里江山图》是神授之作,说不定只是神仙下凡来为我中华留个念相而已。不管怎么样,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关乎宿命论的话题。


很惭愧的,我确实是宿命论者,虽则喜欢尼采,梵高,欣赏一切不甘被命运摆布的肉身,可我还是认为命有定数,业因果报,最后是逃不开的。我也越来越觉得艺术和宿命大有关系,一切艺术品,都能看出作者的先天能量,尤其在其早期作品中更易体现,无论是文字、线条、节奏……都有先天之能量贯穿其中,这是我关于艺术的宿命论。


那么,艺术作品就一定有强与弱,阴与阳,厚与薄,急与缓等程度上的差别,甚至有正与邪,妖与媚,疏与密,清与艳等风格上的差别。说到底,就是气与气,能量与能量的差别。


曾看贾平凹谈语言,有段话深有感触——

语言与身体有关。文学语言是口语的转换,患哮喘的人肯定说不了长话,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最好的节奏就是正常人的呼吸平衡。



而气息节奏主要是先天所限,这甚至决定了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他喜欢怎样说话,那是自身气象的流露,简媜早期的语言绮丽激昂,一看就是能量极足的;张爱玲妖气清冷,气并不饱足,势上不强,态却是美的,这便是气象的不同,先天决定的。当然,后期之气的确会变化,但先天之气并不会隐匿逃遁消亡,它总是在的,牵系你莫名的喜好感动与审美,这辈子逃不开。这便是我说的宿命。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