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回

十回

发表于 2017-12-21 10:51:03
1350 字 · 2700 阅 · 0 评 · 1 赞


感觉转移,感觉贯通,感觉联结,在写作上谓之“移觉”、”通感“、“联觉”。这既是修辞手法,又是生活经验。比如冬夜于路边吃一口烤地瓜,竟感觉回到母亲的怀抱,这是味觉和触觉的联觉;再比如闻着乡村黄昏升起的炊烟味儿就浮现起“枯藤老树昏鸦”的孤旅之境,这是嗅觉与视觉的联觉。这两例我个人的经验,于普通人而言并不难理解。、


生活中有联觉力极不发达的人,也有天生就贯通五觉,非我族类的异端。比如纳博科夫觉得每一个字母都有自己的色彩和质感,虽然我们不大理解他心中的“钢铁般的X,雷雨云般的Z,以及黑果木般的K”到底是怎样的,但他的说法如此新鲜,散发着异域的森林般的气息,撞击着我们的思想,着实让人难忘。这种能力在艺术家中颇为常见。艺术家提供给世界的一定是“非常”的感受,假若他说的是芸芸众生都感觉到的,画的是普通大众都看得到的,那我们何必花功夫去欣赏他的作品呢?让我再一次有此感受,是刚读完的原研哉——《请偷走海报》。


这只是一本薄薄的,收录作者专栏文章的小册子,内容讲的是他多年的设计经验。当他用文字来讲述一切,作为设计大师的感受力就不经意呈现了出来,这是细腻深邃,将感官开放给世界,把细节流遍身心,以看,以品,以触,以交融的感受力。或者是天生的联觉力就强,或者是职业生涯再度磨炼了这能力,可以说,原研哉的文字里,属于“联觉”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认为这完全不是他刻意为之的写作手法,这就是他看世界方式的如实再现。


睫毛似乎能发出声音;

难受的心情是被刀切成片的丝瓜,纷纷掉落在地上;

汽车云母粒子的涂层,光泽感是味道深邃的;

黑色的板墙温润,而漆黑发亮的走廊清凉;

老一辈设计师的色彩是C大调,孩子辈的设计师颜色带着湿气,如需要大量使用黑键的钢琴曲;

而属于作家的书脊,大江健三郎感觉是“咖啡色”的,太宰治感觉是“黑色”的,加缪感觉是“银色”的,萨特感觉是“青色”的;

……

这都是书中随意摘抄的文字。我说这文字并非作者刻意为之的写作手法,而是他观察世界方式的如实再现,这如实再现就是一种设计师的自觉。正如他书中说——“一看到刷子,会联想到触摸它时的感觉;把脸埋进毛衣时的气味记忆,无法和羊毛的素材感分离。”他会自发地如是观察,此感与彼感是联通的。他也提示:婴儿是用舌头舔的方式确认身边的物品,但一般人对素材的感受性,还是需要五官总动员才能得到。


但问题来了,事实上,现代人已经极少面对一种事物时五官并用了,尤其,我们缺失肌肤亲触世界的实在感,我们身处的是一个被限制的世界。正因如此,原研哉,一个设计师的伟大才在时代中显露了出来吧。



原研哉说:“在我们文化的底层,一定流淌着犹如皮肤对感觉材质般纤细的感受性……”又说,自己有着”一个感受性的容器,每天不断被小小的惊喜填满。“这惊喜来自于一张糖纸,一片吐司的切面,一颗通心粉颗粒,来源于一切普通事物,而不是怪异特殊非同一般的感官刺激。寻常处亦是风景,“即使是无所事事的旅行,我也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说秘诀,说窍门,就在这寻常日子的小小好奇中吧。


你的感官是空的,还是满的?是被不断地小小的惊喜填满,还是被大量未加体察的信息充塞?你感受得到皮肤上纤细的微妙变化吗?当我们对感官多一点深邃的体察与沟通,并能够如同原研哉般将感受性变为容器,每天放入须发般细节的惊喜,生活和自己一定都会有质感上的不同。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