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0-01-31 13:42:43
6376 字 · 796 阅 · 0 评 · 0 赞

u=3191985183,814199778&fm=26&gp=0

retouch_2021122621583235

文/樊荣强

思考就是提出疑问然后进行回答,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考单元。因此,我们除了要研究疑问之外,还要研究答案,包括答案的来源、类型、形成以及回答疑问的方式等。

本章我只就如何回答疑问进行一般性探讨,至于如何具体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将在后面专门讨论。

5.1  答案的来源

毫无疑问,答案的来源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我们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是从观察事物开始的。按哲学上的说法叫做先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凭借感官(眼、耳、鼻、舌、身)与事物直接接触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阶段。

信息加工

观察主要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我们这里探讨答案的来源,并不是要探讨终极来源,而是要探讨我们观察之后,也就是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答案是如何形成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当我们通过观察掌握了大量的、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信息(素材)之后,怎么通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处理,形成有价值的结论。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公司拟实施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之前,先打印下发到各个部门征求意见。总经理安排新到任的秘书将各部门的意见收集起来交给他。第二天,秘书把她收集到的A部门的9条意见、B部门的10条意见、C部门的13条意见、D部门的11条意见,分别用四张纸打印出来交给总经理。总经理一看就非常生气,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新来的秘书只干了搬运工的活,而没有把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加工处理。

这个加工处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分析、归纳、概括、提炼。

分析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可能经常把分析二字挂在嘴上,说“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件事……”,可是你若问他,究竟什么叫分析,恐怕许多人又抬头望天,无言以对。

我们在口语中,常常把分析与研究当成同义词,把二者当成一回事。但是,分析只是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而已,仅仅是研究的一个部分工作。

分析与综合相对,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综合则是将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我认为,对一般人而言,分析比综合更困难。因为分析包括两种:一种是将一个事物分成多个部分,这个可称为分解;另一种是将多个事物分成多个类别,这个可称为分类。然而,不论是分解还是分类,都考验人的比较区分的能力,也就是要能分辨一个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区别,和分辨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拿一个例子来说。假如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创业导师满腹经纶。我们从哪里开始呢?当然应该从分析开始,否则,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我试着将这个问题分析如下:

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为什么、创业导师、满腹经纶。

首先说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疑问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如果要回答,重点则应放在原因(为什么)分析上。

其次说创业导师。创业导师是一群人,可以按他们的经历、身份、地位等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全职的创业导师还是兼职的创业导师?一直都从事教学的创业导师还是曾经经营企业现在改行做创业导师?曾经创业失败的创业导师还是本来就创业成功而现在兼职或改行做创业导师?

最后说满腹经纶。所谓满腹经纶是从口才上表现出来的,形容创业导师极有才干和智谋。但是,这个满腹经纶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本来就是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他善于把自己与别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而且演讲口才超好,所以说他满腹经纶;还有一种是自己并没有创业经历,但是学问做得不错,比如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善于把别人的创业经验、安全进行总结提炼,当然演讲口才也非常好。所以说,一种满腹经纶都是他自己的东西,叫一手货;一种满腹经纶都是别人的东西,叫二手货。

大家看到没有,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就把话题进行了剥笋子式的研究。

概括提炼

归纳、提炼、概括这三个关键概念此处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因为我们平时口语中经常将它们混用。

归纳,是指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关的事物或事物的多个要素、部分分类合并在一起,也就是合并同类项。

提炼,是指对信息弃芜求精的过程,从芜杂的事物中找出关键和精华的东西。

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加入描述,可以是关键字,可以是关键词,也可以是概括句。

以上三个关键词,也可以说是三个重要环节,先将具体、分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接着将归纳起来的各个部分或各个类别进行提炼,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我们最终需要的,也是概括的结果。

一个优秀的思考者、演讲者、写作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概括的高手。纷繁复杂的知识与信息,我们不可能不作任何的概括而存入大脑,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更何况不经概括的信息是非常难以记忆的。

人们思路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提炼概括,大脑中的信息与表达出来的话语,都是具体的、零散的、无序的、未经整理的。

概括分为单点式概括与多点式概括。单点式概括也叫高度概括,即把事物的性质特点概括为一个要点;而多点式就是把事物的性质与特点概括为多个要点。

我们不仅要学会单点式概括,更要学会多点式概括。单点式概括有可能直达本质,但多点式概括还能让我们分析问题更全面,表达更有条理。尤其是要习惯概括为三点——这也正是前面搭建框架一节所讲的钻石法则的基本要求。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三的智慧:思考与演讲的75个经典分析框架》,其实就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哲人对他们所思想研究的问题归纳、提炼、概括的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建立标准

信息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处理,形成我们所需要的答案,离不开标准这个东西。

所谓标准,就是我们衡量评价事物的依据和准则。我们对任何事物发表意见、观点,都是基于我们所掌握的标准而产生的。那么,标准又从何而来呢?从我们生下来之后所接受的“教育”而来。当然,这个“教育”是广义上的教育,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它包括了人从书本上、生活实践、人际交往中,以及自己的反思等所有活动中获得。大的来讲,包括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三观”,具体而言,包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有各自的一套或明确、或完整、或稳定的标准。比如:

关于人的标准:好市民、好领导、好员工、好父亲、好儿子、好男人、好演员、好老师、好学生、好专家、好医生、好律师……

关于事的标准:好思路、好方案、好现象、好习惯、好行为、好风气、好政策、好计划、好设计、好部署、好管理、好职业……

关于物的标准:好房子、好车子、好公司、好小区、好电脑、好手机、好天气、好风景、好图书、好衣服、好电影、好作品……

如果我们一个人心里没有一套标准,他要对一个事物发表意见,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旦我们要对某一事物发表意见,大脑机器就要开动起来,尤其是用标准去衡量那个事物是否达标。如果你大脑中的标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不稳定的,往往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比如,别人问你:“你认为某某人作为一个父亲,他算得上一个称职的父亲吗”,你可能会吱吱呜呜说:“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原因不是你不了解情况,而是你关于“好父亲”的标准不明确。

如果你仔细反思体会,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的思想、观点、意见的底层,都有一套标准来支撑。

5.2  答案的类型

疑问与答案的对应

前面多次讲过,思考就是在回答五花八门的疑问,而各种疑问归结起来就只有三种“元疑问”,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种立题。那么,与立题相对应的答案又是哪些呢?

是什么——描述性疑问——摆事实

为什么——解释性疑问——讲道理

怎么办——规定性疑问——提要求

我们经常听人说,正确的说话方式是“摆事实、讲道理”,可是,它缺了一个“提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一方面,讲话就是在回答疑问;另一方面,回答疑问或者所有讲话就是在“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

我们把它上升一个层次来看,其实思考所提出的疑问,就是要求得事实、道理和要求这三种类型的答案。

事实式答案

事实包括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所谓事实,并不只是物质的东西,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事实,只要存在过、存在着的东西,我们都以可以称为事实,即使它只是我们心里的想法,甚至只是感觉或想象。

比如,你现在肚子很饿,这是一个事实。同时,你心里特别想找点东西来充饥,这也是一个事实。因此,我们可以把外部事物称为客观事实,内心想法称为主观事实,包括我们大脑里面的想法、想象、动机、体验、感受、希望、欲望、要求、期待、目标、观念、标准、评价、态度,等等。

事实还分为描述性事实与评价性事实。对事实的陈述,以标准来确认某一事物或人的得分、处于哪个层次、阶段

我们所有的演讲或日常交流,都是从“摆事实”开始的。如果没有把事实搞清楚,没有基于某个事实就开始讲为什么和怎么办,则属于胡言乱语。

道理式答案

道理式答案也是事实,但并不是纯粹的事实,而是蕴含着一种因果关系的事实。这种事实表现出强烈的解释原因的倾向,它存在的意义绝不仅是陈述,而是为了解释。

讲道理就是在做解释。所谓解释,就是在对事物观察、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摆出事实之后,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行为选择的理由,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理分大道理与小道理。

所谓大道理,就是规律,就是普遍法则;所谓小道理就是常识,就是日常事理。大道理与小道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大道理涉及的范围更大,小道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大道理涉及宇宙、自然、人类,讲的通常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类,至少是很大范围内的、一个大类的事物的规律与法则;小道理涉及具体的人与事物,讲的通常是关于具体的某个人、某个现象、某个物品、某个事件的常识性的、涉及具体事实的因果关系。

讲道理就是在讲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人们往往笼统使用原因一词,说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建议把原因这个词用于客观事物,理由这个词用于主观事物会好一些。也就是说:讲原因,是客观为什么;讲理由,是主观为什么。

客观为什么——原因

主观为什么——理由

我们讲某一事物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状态,就会找出各种原因;我们讲为什么会选择某个人、某个东西,采取某种行动、作出某种决定,或者确定某个目标与追求,就会给出各种理由。

要求式答案

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所以,我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确定目标,同时也在为实现目标而寻找方法、提出对策。只要涉及方法、办法、建议、打算、对策、措施、方案等内容需求深入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以怎么办来立题。

怎么办就是在讲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称之为规定性疑问,回答时就会以“提要求”的面目出现。

对于怎么办的立题,我们通常会以“要与不要”、“应该与不应该”来回答,尤其要记住,回答怎么办时,句子都会以“要”字开头,如果没有,则可以加上一个“要”字。比如: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要主动出击,广交朋友;第二,要经常沟通,交流感情;第三,要真心待人,不怕吃亏。以上三个答案要点,开头是不是都有一个“要”字?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有两层:一,知道它是A,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是A。二,知道它应该是B,还要知道它怎么才会成为B。

如果说为什么这类立题,是我们基于当下存在的事物,朝过去探寻原因的话,也即研究因果关系的话,那么,怎么办这类立题,则是我们建立了一个未来的目标,然后要确定在当下及未来的行动方案。

怎么办其实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只不过它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把当下及未来的采取的行动,当成最终目标即结果的原因。为了区别,我们最好把这种关系称为条件关系,即只要达成某种条件,就能得到某种结果。

换个说法,我们把“过去因,现在果”说成因果关系,把“现在因,将来果”说成条件关系。讲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我们统称为讲道理。

5.3 建立模型

所谓模型,指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不同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理论工具。在所谓建立模型的过程之中,许多领域的专家都喜欢使用“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概念,其实,换个说法,自变量就是原因,因变量就是原果,我们无需把建立模型看得那么玄乎。

各自不同的学科,都有许许多多的模型。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思想家、理论家贡献的人类的学说,不过就是一个模型或者一套模型罢了。而我们每个普通人,思考的结果如果要上升为理论的话,就要建立模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模型,我们从这些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研究的某一问题,从纷繁的现象中抽象、提炼出来几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几个要素就是他们提供给世人的答案。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模型,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的。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都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波特竞争力模型

波特竞争力模型又称为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卡尼曼双系统思维模型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心理物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理性、幸福、行为经济学等许多领域。他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家,却因在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阐述了自己关于思维与决策的许多看法,他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他称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系统分别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西蒙决策模型

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蒙(H.A.Simon)教授提出的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指出,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情报,即进行情报的收集与加工、研究决策环境、分析和确定影响决策的因素或条件;(2)设计,即发现、开发以及分析各种可行方案;(3)选择,即确定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和审核。

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明朗。

霍曼斯组织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提出的组织理论。霍曼斯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组织理论既适用于小群体,也适用于大的组织。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存在于物理环境(工作场所、气候,设施的布局)、文化环境(社会的规范、目标,价值观)和技术环境(系统为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手段)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