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24-02-15 15:21:44
2681 字 · 174 阅 · 0 评 · 0 赞

640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

  • 本文选自朱清时微博:《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的<金刚经>》

1.《金刚经》的一些史料

《金刚经》是什么?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

般若类的经典分很多种,其中最重最大的一种,是玄奘大师翻译的600卷大般若经,有480万字,后来浓缩成5000多字的金刚经,和摘要成260字的心经。它们直接在阐述佛陀最核心的见解、思想和智慧。

《金刚经》本身字数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阐述出来。

《金刚经》超越了宗教性,破除了宗教劝人为善的界限。此经教人以菩提智慧:懂得“性空”,因而放下烦恼;又理解“缘起”,善于创造条件,可以使事情向最好的结果发展。

《金刚经》是对中华文化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不仅其中的一些名句早已深入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语言文字,而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观点已经融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

《金刚经》简史

《金刚经》是阿难记录的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那时是在公元前994年间,约当我国周穆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主要版本由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于公元404年译出。现在通行的版本是由南北朝时期南梁的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儿子,还未继位就过世了)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

据说唐太宗曾与玄奘一起讨论《金刚经》。

玄奘告诉太宗,鸠摩罗什将《金刚经》经题译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不对的,应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前者是以金刚的坚固来比喻般若智慧,而后者是以金刚的坚固来比喻众生的分别烦恼。这二者并不相同。

此外,鸠摩罗什的译本还有诸多缺译处。太宗嘱玄奘依照梵文重新翻译。

后来玄奘等人也翻译过《金刚经》,但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它的文字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

然而玄奘译本中对鸠摩罗什译本的修正之处值得也我们注意。把这两个译本结合起来读,是学习《金刚经》的最好方法。

武则天与《金刚经》

《金刚经》的开经偈:(樊荣强注:这哪里是金刚经的开经偈?下面不是讲了是《华严经》的吗?)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看到翻译圆满的八十卷《华严经》时,感到经义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欢喜而题的。这四句偈做得实在太好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比它更好的开经偈。

据考证,在唐代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一月,武则天为了给母亲祝寿祈福,武则天降旨,让当时的大书法家刘弘珪抄写《金刚经》,作为给母亲的寿礼。

此书作成之后,被武则天痴迷一生,甚至一度想将其陪葬于自己。后来一直藏于敦煌的藏经洞当中,千百年来无人知晓,直到公元1900年,敦煌藏经洞开启,此卷《金刚经》才终于问世。这件《金刚经》如今珍藏于国家图书馆,是其“镇馆之宝”。

这份书法作品通篇5000余字当中,无一错字,无一漏字,无一败笔,字体飘逸,规整隽秀,笔法极为丰富,每一个字都神采飞动,潇洒有仙人之态,绝美无双,堪称小楷的极致,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底和书写功底,是一部书法字典式的作品。

从总体的艺术气息和技法的完备程度上讲,此作堪称“唐人小楷第一”,是真正代表唐人写经最高的水平。

640 (1)

△刘弘珪《金刚经》部分节选

入宋以后,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开始流行,从而使人们能更广泛地得到此经。

2.玄奘译本与鸠摩罗什译本比较

《金刚经》成书于古印度。目前中国保存有《金刚经》六种原译(均存于《大藏经》中):

  1.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

  2. 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3. 陈真谛三藏译本

  4. 隋笈多译本

  5. 唐玄奘译本

  6. 唐义净译本

其中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更加完整、准确。 

我们来看这两个译本中《金刚经》最后的4句偈。

在鸠摩罗什译本中,这4句偈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里把世上的一切事物译作“一切有为法”,说它们都原本“空无一物”。

后来的“六组坛经”又进一步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世上的一切事物原本“”空无一物”,意为应该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实相者则是非相”,即“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从而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此经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在玄奘译本中,这4句偈是:

“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这里把世上的一切事物译作“诸和合所为”,既强调它们原本“”空无一物”,又指出它们都是诸缘和合而产生的,即“缘起性空”。佛学把“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为“缘起”。

缘起论认为,世上的事物(一切有为法)非凭空而有,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由此可见,对于结尾的这4句偈,鸠摩罗什译本只有一切事物( “有为法”)原本“空无一物”之意,然而玄奘译本不仅包含同样的含义,还进一步指出它们都是“诸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虽然鸠摩罗什译文的文字优美,但是玄奘译本更加完整准确。图片

3.什么是“性空”?

用现代语言来说,可以把“性空”的道理讲得更加易懂。

《国家地理》大脑游戏(Brain Games)03“眼见不为凭”中,有个旋转舞女视频:

mmexportd35aaa518aa2f231ae69dc690e98c7b4_1707981051031

这个舞女在顺时针(右)旋转,还是在逆时针(左)旋转?有人看见右旋,有人又看见左旋;有时你看见右旋;有时你又看见左旋。

因为原有的这些信息不完整,加工成右旋或左旋图像都可以,即她既在右旋,也在左旋。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观察到的信息时,若主观意识出现右旋,就自以为看到右旋;若主观意识出现左旋,就自以为看到左旋。

从这个视频中,你就会发现,我们观察到的世界图像都是心智加工的结果。

其实今天的物理学已经表明,人类认知的物质世界,都与这个旋转舞女视频一样,是外界的部分信息被大脑加工而成的图像,并不实在。

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就可能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agata 是来去的“来”。

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把它称作佛。

4.物理学中的“性空”

什么是物质? 这其实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

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

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随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E=MC²,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20世纪的量子物理,进一步阐释了物质宇宙的众多真实本质。物质世界本质上只是量子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和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在他们的合著——《物质神话:挑战我们对物理现实认知的戏剧性发现-The Matter Myth》里写道:

“量子理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想象。旧有假设认为,微观原子世界只是人类日常宏观世界的缩小版,现在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一假设。

作为量子理论的延伸——量子场论,甚至走得更远,它描绘出一幅“固态物质溶解于无”的图景,取而代之的,是肉眼不可见能量场的古怪的刺激和振动。

在这个理论里,物质和显见的架空空间几乎没有区别,量子运动在里面短暂沸腾。”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格曾说: 

“每个人的世界图像是而且总是他的心灵的构造物,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是客观存在的。”

(Every man’s world picture is and always remains a construct of his mind and cannot to have any other existence.   -Erwin Schrodinger, “What is Life & Mind and Matter”,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56.p132)

霍金《大设计》中的 “模型相关的实在论”:

不存在与心智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反之,我们将要采用依赖心智模型的实在论观点:

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心智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把这个模型的元素与观察连接起来的规则。用这个框架可以解释现代科学。

5.什么是“缘起” ?

既然物质不是实体,那么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呢?这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物质非实体”即“性空”;“关系实在”就是 “缘起”。现实世界与“缘起性空”契合。

例一.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用哲学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例二.一条裤子子,整整齐齐、柔软丝滑,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裤子”并非真有,它是由布裁剪、缝合而成的,“裤子”只是布这个“因”,经过裁剪、缝合这些“缘”的汇聚和合而成的东西,“裤子”只是“假名”;

那么布这个“因”是否真实存在呢?不是。布是由一根根丝线编织而成的,丝线是“因”,各种编织是“缘”,也是因缘汇聚和合而成。

继续分析下去,不难推广得知,世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体和生命,都是因缘汇聚和合而成的。

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它们用来说明一个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当不执著于任何表相时,事物的本质真相就会呈现出来。

这个方法把心物一元的世界看作像洋葱头,次第使用这个法门,像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剖析,每一层都是下面那层通过见分产生出的表象,直到找出世界的真相。下面我们来试剥“心物一元”的世界这个洋葱头。

第一层:摆脱情绪和习气的影响

对每个人而言,最外层的葱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遇到自己的情绪和习气。每个成熟的人都懂得,受情绪和习气,如喜、怒、哀、乐和贪、嗔、痴支配,我们就见不到事物的真相。

因此,我们应该摆脱情绪和习气的影响,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正如禅宗三祖在《信心铭》的第一句话:“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因此我们要剥的这个洋葱头的第一层,就是摆脱情绪和习气的影响。

做到这些,就是剥掉了外层的葱皮,我们又会发现下一层。

第二层:舍弃千篇一律的纷扰

现代人的一生其实大致相同:努力读书—拼命工作—存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直到老了,才能从纷纷扰扰的琐事中逃出来。

这时第二层葱皮褪去了,你才发现,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过着同样的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很多人看不到生活的更深意义,就舍弃了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这就是剥去这个洋葱头的第二层皮。

第三层:看清快乐的真谛

干脆追求享受,网络流行的话说:“心情好,才是真正的好,做快乐的自己”。这就是第三层葱皮。

然而人的快乐又是什么呢?生物学已经探明,人的快乐是长期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塑造的,通过身体内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来实现。

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奖赏,它引导人去做有利于人类繁衍的事,一旦做完,人的心情就会回到正常水平上(参见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就像我们用奖励的方法训练小孩和宠物一样。一个生化机器没有自我,只是物理定律、生物化学定律操纵的傀儡。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去掉“快乐”这个第三层葱皮,你就会追求摆脱生化机制的永恒快乐。这已经远离我们世间的生活。

往下还有很多层,禅宗的“四禅八定”,成佛的四十二个台阶,逐步达到见自性或本觉,就是真正懂得“我是谁?”图片

7.缘起性空,但业力不灭

业力是维持因果联系的动力。

业力产生习气,它支配着一个人起什么样的心,动什么样的念,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情,并且攀缘执着,愈演愈烈。

《大宝积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华严经》云:“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由此可知业力是人生唯一不灭的东西,可知它是的真常。“真常”是真实常在,也指真如本性,见到它是一切禅修的目的。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留下了一颗业力种子,这颗种子会聚“地、水、火、风”四大生出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屋内的桌椅和屋外的石头、树木、山河大地。

这个种子又称为业种。业分善业、恶业和非善非恶(“无记”)三种。善的种子就生成好的器官和优良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坏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

佛学认为,每个人死后,他的第八识中的业力种子及这些种子的记忆都在。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中的业种子,永远不会失掉和变质,它们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果报,这个果报你决定要受。

在一张纸条上存载的文字信息,当纸条一样灰飞烟灭后,它们仍然保存在灰烬上。业力种子就是在人体上承载的生命信息,当人体像纸条一样灰飞烟灭后,它们仍然保存在灰烬上。

  • 参见《环球科学》增刊(黑洞专刊)P85,“黑洞火墙: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冲突现场”;

  • 《环球科学》增刊(宇宙专刊)P110,“宇宙不是连续的吗?”)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