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平

白立平

发表于 2017-06-30 11:35:16
1519 字 · 971 阅 · 0 评 · 0 赞

39096322_39096322_1411907853945

近期,我打算写一篇关于免疫力的科普文章,然而,当看到一篇《女子听信“自愈神话”,1岁女儿烧到39.5℃仍拒绝用药》的文章后,我不敢写了。

文章中的女子被一个育儿公众号所洗脑。听信其鼓吹的身体自愈力如何之强大,盲目用药就是剥夺了身体和病毒抗争的机会,孩子生病千万不要打针吃药,要靠自愈。

事关人体健康的内容,非同儿戏。需要文章的科学性和读者的思辨能力。

--1--

一位协和医院的康复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她正埋头为一位心衰稳定期的患者制定运动处方的时候,病人去看了一位知名心脏专科的老专家,专家告诉他,心衰病人不能运动后,病人就再也不来了。康复医生很苦恼,专门查阅参考文献,引经据典,写出了《心衰病人究竟能不能运动?》这篇文章。

在健康科普里,我们经常会读到很多相互矛盾的观点:《不吃晚餐的可怕后果,可能比吃撑更早进医院》、《不吃晚饭,饿治百病》;今天讲《管住嘴,迈开腿,今年夏天你最美》、明天就说《管住嘴,迈开腿,这句话误导了多少人》……

作为读者,我们迷茫了。

面对健康科普,有的人全盘吸收,悉数照办;有的人看到互相矛盾的观点,便不再相信;有的人苦苦寻找权威媒体,知名专家的意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专家欧阳涛,曾一度拒绝媒体采访,拒绝上电视做健康科普节目,他说:现在面向大众海量的健康科普,对老百姓已经是一种信息伤害。那些科普让人一知半解,其实并没有好处。

有人说,主流的声音太弱,临床医生应该多写一些专业级的科普,以正视听。有人说,对这些散布伪科学信息的,要严厉打击,直接封号。

--2--

互联网语境的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以往由正规主流渠道控制的内容传播,已经发展到复杂多元的媒体传播方式。

以前,有主管部门为媒体内容把关。我们一度认为,报纸上登的,电视上播的,都是正确的,可以相信的。

今天,人人都是发声者,信息空前膨胀,没有人再为我们做信息过滤,即便打掉一个伪科学传播,还会有其他的类似内容,冒出来。

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还停留在以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寄希望于权威部门把关,却忽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质疑和思辨能力。

我们习惯于信息的获取却丢掉了思考,任何观点引入头脑,它只是素材。

面对众多资讯、多元观点,没有思考,我们一定会陷入认知混乱,仿佛困于迷宫,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念,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即便是面对那些代表专业权威的专家,仍需要我们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只会浏览阅读健康科普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思考能力,让我们进入看得越多越困惑、懂得越多越苦恼的怪圈,甚至误入歧途。

--3--

面对健康科普知识,我们究竟该如何思考?

思考是什么 

即事物的存在本质。例如心衰病人到底能不能运动,面对截然不同的专家观点,要思考:心衰到底是怎么回事?急性期和稳定期的心衰都是怎样的?心功能是怎么回事?运动康复是怎样进行的?都有哪些运动形式?……

思考一件事物之前,要对该事物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分析,弄清其本质,然后深入、完整、系统地认识它“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

即事物的因果关系。说心衰病人不能运动,是在什么条件下?说心衰病人可以运动,为什么?如果说,这些知识太过专业,你可以和医生沟通,医生一定会很乐意告诉你这些内容。

懂得这些,再结合自己的思考理解在什么条件下要运动,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运动。

思考做什么

即思考后向执行力转化。结合专家的指导和自己的客观条件,要进行实践。这时,有了前面的认知,对运动中的频率、强度、动作等因素会很容易有一个“量”的把握。

你会清晰地认识到:急性心衰病人,心功能很差的病人,不要运动,对于稳定的慢性心衰病人康复运动是有很大积极作用的,它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运动耐力、降低死亡率。

“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叔本华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带给我们智慧,才能正确解读科普知识,为我们的健康所用。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