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平

白立平

发表于 2017-07-09 23:07:25
2373 字 · 1182 阅 · 0 评 · 0 赞

potted-plant-coffee-cup-and-magazines-on-wooden-box

曾经和一位朋友交流写字心得。他说,你的文章里总是在讲道理,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有什么用呢?你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做啊!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写健康类文章,我不会写诸如《吃南瓜可以降血糖》、《吃什么油能够降血脂》、《每天走多少步对身体好》这类的文章。

出于专业责任,我不是专家,写出来没有说服力。我又深知辨证论治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样写,大有误导之嫌。

我一直在写健康理念的文字,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我也知道,很多人对健康生活方式很了解,但能够做出改变的,并不多。

我始终认为,这是关涉到意志力,坚强、信心等因素的个人问题,主观思想不改变,即便文章写成花儿,也不会有什么用。

直到,我读了一篇论文:《健康行动研究:一种创新性的行为改变模式、方法与思维》,似乎找到了更深一层的答案。



1

知信行模式的局限

“知信行”模式,曾经是我们在对一项事物认知和改变的固有模式。先有知、再而信、后而行。

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按照知信行模式,无外乎对饮食、营养、功能锻炼等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付诸实践,就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什么是知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知识,乡下长寿老人的丰富阅历也是知识,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同样是知识。当这些知识交织在一起,甚至相互矛盾时,该如何分辨?哪些是必须要学习的?

“知”的问题没弄明白,便无从谈“信”和“行”。


被忽视的隐性知识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知识,大多用文字作为表达工具。文字就一定能代表知识本身吗?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这样的“非常道”在哪里?

答案是:不在书里,不在专家学者的论著里,而产生于个人的实践活动中。

那些让我们产生信念和行动力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悟到。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一定伴随着个人的思考、信心、毅力、责任等感性的因素在里边。

这种通过个人悟道,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没有这样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信”和“行”。


改变,触发心理防御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多年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对自己的批判。这很容易触发个人习惯性的心理保护和防御。

人们很容易为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找到借口。

说到减肥,有人会说,人到中年,发福是必然的;我的父母就很胖,遗传因素,所以我也瘦不下来,诸如此类的。

这种心理防御与生俱来。

当别人在讲超过我们认知范围的观点时,会触发我们习惯性的心理防卫,我们要么选择性忽视,要么根据自己的认知,觉得对方说的是错的,其实,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意味着改变。为了健康,请开启我们的学习模式,打破认知壁垒,行动起来。

打开自己的生活空间

成就更好的自己,必须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用思考、觉醒、毅力和梦想来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

唯有行动,才可以做到。

举自己的例子。我曾经在单位练过篮球,因为练球前要跑步热身,因此,我爱上了跑步。

跑步中,我懂得了有氧运动,知道了跑步的相关知识,切身体会到跑步伤膝的问题,懂得了膝盖不适是我的腿部肌肉力量太弱的原因,我又义无反顾地进了健身房,进行肌肉锻炼。

实践中,我懂得了肌肉的生长原理,中年后肌肉流失的危害,明白了平常的颈肩腰腿痛的真正原因,该如何改变,以至于平时的坐姿,站姿和保持体形该如何做,减肥又是什么道理……

再比如,我读过一本《断舍离》。讲如何做好物品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囤积,通过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到关注自我。断舍离可以给我们带来舒畅、流通的心境和气场。

在实践对物品断舍离的同时,我联想到了身体的管理。

囤积物品造成我们空间和心灵的束缚,那么我们没有节制地摄入过多食物,是不是也对身体造成了负担,从而产生过多垃圾造成了高血脂、高血糖?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身体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我又想到了人的坏情绪,多了,是不是也成了身体的垃圾,要及时断舍离呢?

……

世间万物的联系很多是相通的,通过不断地认知、实践,思考、体悟,关联,一步一步打开内心的觉察空间,激活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让心灵和生活空间碰撞出火花,打开改变的引爆点,就可以拥有改变的动力和机会。


反思生活观和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其背后都隐含着某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反思现在的生活方式病,我们做错了什么?

以前,我们生活在物质贫瘠的时代,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才勉强换来温饱的生活。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贫困,物质极大丰富。我们似乎要把以前的苦难加倍补偿回来。

我们不愿意做体力劳动,我们要吃遍美食、我们要拥有更多的物品,我们把这些视为享受和幸福。

我们因为肌肉的无力量,肥胖造成了颈肩腰腿痛,我们寄希望于医药、手术,而对需要长久坚持的肌肉锻炼不为所动。

因为吃得多动得少,造成肥胖,我们对五花八门的减肥疗法趋之若鹜,甚至不惜忍受手术减脂缩胃之苦,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是我们贪图走捷径,功利主义的一种体现。

我们需要多一些反思和改变,修正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改变。


行动、行动、行动

没有行动,一切等于零。

在行动之前,我们习惯于反复论证知识的科学性,确认万无一失才开始实践。然后,又缺乏长久地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知识没有效果为由,最终放弃行动。

良好生活方式不会一蹴而就,改变与坚持需要一定境界,需要我们坚守和实时激励,要耐得住寂寞。

我们还要将潜意识里的信心、责任、毅力、梦想等因素参与进来,多尝试,多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迭代。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生活背景,主动去发现和界定自己的健康问题,分析思考,必要时请医生协助,制定符合自己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完善,实践-认识-思考-实践-认识-思考,不断重复改进。

实践中,找到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一起改变。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共同建构改变的策略和氛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健康,是一种责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最终需要我们的行动,行动。


参考文献:

雷光青. 健康行动研究:一种创新性的行为改变模式、方法与思维[J].医学与哲学:2017.38(3A):22-26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