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平

白立平

发表于 2017-08-02 22:51:36
1441 字 · 1167 阅 · 0 评 · 0 赞

330_1

 

前几天,一位老同学拿着体检报告对我感慨道,人一过四十,病就全来了,怎么这么多指标不正常?并咨询我该何就医用药,让这些指标恢复正常。我安慰了两句,问了他一个专业的问题:

 

你觉得什么是健康?

 

朋友怔住了,似乎觉得和我这医院的人聊天太累,就说到:体检时,身体的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不就是健康吗?

 

是啊,朋友的回答无可厚非。在如今,凡事都用数据说话的时代,身体的健康状况自然也要用数据测量,如果再具体点说,就是血压要控制在xx  mmHg以下,血糖要维持在xx mmol的范围,体重指数应该是xx……

 

一篇《健康的哲学叙事与深度反思》的论文,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生命和健康问题。文章中讲了几个古老的哲学故事,阐释了健康的内涵和对健康科技化认知的局限。

 

“洞穴盲点”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经典隐喻。

 

在一个深的洞穴中,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墙壁。身后有舞者在表演,囚徒只能通过火光映在墙壁上的光影来观看表演。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看到的光影就是事实本身,世界就是这样一片天地。

 

对于健康的研究就如同观看洞穴里的表演,虽然在研究的现场,却因为实际的生命和身体的景象复杂、多面、层叠,让人无法获得完全,真实、精细的健康图景。

 

“膏肓之谜”

膏肓到底是什么?有古代医家解释为,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以抵达,用来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如果疾病到了膏肓之间,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无能为力。以此隐喻为医学无论如何进步也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包治百病,也无法阻挡衰老与死亡的进程。

 

“醉汉平衡”

醉汉的脚步总是跌跌撞撞,却踉跄而不倒,武林高手源此发明了似醉非醉,动态周旋中克敌制胜的“醉拳”。看似纯属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可预测性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看似不确定,实际上是混沌中的秩序。(混沌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种貌似无规律的复杂运动形态)

 

这几则经典隐喻,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是对生命、健康认知的一种突围,让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对躯体的数据化测量,更是超越生物科学,延展到人的意志、情感、心理、行为的统合,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代医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健康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人们对医学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和期望。

 

公众理所当然的认为,医生和专业人员掌握着医疗科技的话语权并无所不能,很多时候,公众的健康观,医疗观严重扭曲,导致医疗技术越进步,健康知识越普及,老百姓的健康焦虑越多。

 

并想当然地认为科技的力量可以满足对健康的奢求。

 

现代医学没有充分解释生命的偶然性与生老病死的必然性,但终究无法实现。

 

在健康的信念中,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希望,什么是奢望,当人们遭遇退化、疾病、死亡的逼近,便去寻找包治百病的药,长生不老之药,起死回生之药。

 

生命中希望是要托起的,奢望是无法满足的。把奢望当做希望,人们对医疗水平的期盼必然会造成巨大心理落差。

 

 

当然,哲学角度的反思并不能取代自然科学的分析型思维。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视角审视健康问题,进入心灵、历史、哲学、社会学视野的健康观,是一种认知上的突围,它是分析型思维的有益补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复杂的世界。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内涵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