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

哇哇

发表于 2017-11-21 09:27:18
3238 字 · 1035 阅 · 0 评 · 0 赞

Day 7/21 @2017呆萌写作营 G8 

W1 换位—为人物立传

#哇哇打卡# 1120

Day 07

为人物立传

找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人物,你身边的人或者是名人,活着的死了的都可以,当然也可以是你自己。为一个人物写一个五百字的小传吧。回答以下的问题:

概括来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主要经历有哪些?

他有什么样的主张?

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发明的什么?创建了什么?)

他有什么样的个性或风格?

他有什么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别人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

他对社会或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正文:

写在前面—

这一次看到题目,本来非常想写写身边的人,但最近再次重温到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他的人生经历对我触动还是蛮大的,好像自己也没写过相关的读后感,故借此机会梳理一下这位奇人的自传吧:

04C0F5A4-6B91-4EED-9524-2773E7C25077

1、概括来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他是一位玩转跨界的科研达人。不仅在科研方面成果累累,在时间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研究,其运用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常人不具备的毅力践行了一套记录时间的严谨方法,我想,这也是他一生高产的关键之一。

2、他的主要经历有哪些?

他生于1890年4月5日,在1972年8月31日生命画上句号。他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多到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转——

“柳比歇夫生活的年代是比较特殊的,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政治迫害,经历了丧子之痛……不过,在他的记录中,这些都没有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这些苦难对柳比歇夫的人生没有造成影响,事实上,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柳比歇夫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停下脚步,而是努力地把自己的精神从这些苦难中抽离出来,让自己“沉溺于”工作之中。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别人来说糟糕透顶的外部环境(战争和政治迫害在当时的苏联并不很难遇到),在柳比歇夫这里,竟然让他不停地结出一颗有又一颗硕大的研究成果!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柳比歇夫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遗产——把精力放在成果上面,而不是苦难当中。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沉溺于那些苦难或是失败的过往中,人生也就会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不再绽放光。关注生活远比其他的事情更加重要,这本身就会让自己沐浴在幸福之中。”

3、他有什么样的主张?

我想在学术方面的主张可直接用过其著作了解,而关于人生和时间的思考,还蛮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4、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发明的什么?创建了什么?)

* 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

* 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  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的论文,相当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 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

* 他创新地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5、他有什么样的个性或风格?

“刚开始了解到柳比歇夫使用“时间统计法”让自己的人生如开挂一般取得如此成就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崇拜或者羡慕,而是吃惊!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像写代码一样写下来,然后自己如一个机器人一般,严格地按照程序的设定进行生活,如此这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或者说,我感觉柳比歇夫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虽然他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事实上,柳比歇夫并非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真实的柳比歇夫跟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的儿子因为参加战争而丧命,虽然他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没有因为儿子的去世而受到影响——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不过,这些没有生命的记录后面却是一个因为丧失爱子而心痛不已的普通父亲。在他儿子去世的那段时间,很多回信中都直接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以及这份深深的思念对自己造成的极大冲击。而记录中那些“并未受到影响的工作”,实际上是他为了减轻对爱子的思念,迫使自己沉溺于工作中的结果。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因为失恋而极度痛苦,痛苦到根本无法入睡,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面,拼命地工作,工作停下来,就要一刻不停地带着耳机听音乐。直到现在,他还要时不时就带着一个厚厚的耳机。拼命工作,只是柳比歇夫摆脱痛苦的方式罢了。

痛苦在柳比歇夫的生命中有着深刻的烙印,同样,幸福的生活也一样会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当柳比歇夫步入自己的第二段婚姻时,突然的幸福生活让他在工作和科研上面花费的时间大幅减少。就连他自己在书信中也明确地表达了对当时幸福生活的“沉迷”状况,以及因此对工作的冲击。试想,一个经历了战火洗礼、不公正对待甚至是中年丧子的老人,突然之间又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种突然的幸福对他造成巨大的冲击也是正常的。

此外,柳比歇夫也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纠结中。他也会忽然毫无计划起来,长时间心无旁骛,忘掉了自己主要的任务。柳比歇夫显然不善于克制自己。他经常迷上同他完全无关的东西,纠缠到同他毫无直接关系的辩论中去。对于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谁都不可能给出定论。看看在圣坛上的那些人吧:牛顿在神学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开普勒对占星术的迷信反而促使他创立了潮汐说的正确理论;瓦格纳把自己的诗篇看的比自己的乐曲还重要。这些神一样的人在取得光耀世人的成就时,也并不认为这些就一定是重要的。想想,“歌神”张学友刚出道的时候,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演戏上面的。

如此看来,柳比歇夫并非如一个机器人一样,冰冷而又没有感情;也不像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超凡脱俗,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相反,柳比歇夫的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一个心系家人,渴望幸福生活,会为各种问题纠结不已的慈祥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对广大读者意义非凡——至少对我来讲,意义重大。我不喜欢高高在上的圣贤,距离我太过遥远,而这位老先生就可爱多了。”

“简朴的生活,独立自由的思考,再加上一辈子的笃行,柳比歇夫很有一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味道。从事了一辈子自己喜欢的工作,坚守了一辈子自己笃信的信条,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是不幸福的人生呢!”

6、他有什么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在自我时间管理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和践行成果: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名为“时间统计法”的时间管理方法,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增加时间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费的时间,统计和分析后进行月小结和年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其中的几条守则也很有参考价值:

①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③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④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⑤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个人守则是柳比歇夫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特点拟订的。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把它当作工具,而是看成进行创造的条件。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在怄气,以及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7、别人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

“柳比歇夫在他82岁那年去世了,盖棺论定,人们议论纷纷:“生物学家!”“不,他首先是思想家。”“直觉主义者!”……到底是什么人?没有结果。干嘛要让人知道?他一生在思索、在创造,却没有丝毫的表演意识,他的舞台没观众。他对这个世界热爱得太深、了解得太透,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境界,他以一颗平常心度过了生机勃勃、和谐协调的一生。”

8、他对社会或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想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科研著作,还是这套时间管理方法。

在当下很多人眼里,他是用一生实践“时间统计法”的男神,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高效而有意义的人生。

好像不太擅长写这个诶 因为近期比赛、活动密集,时间仓促没来得及好好酝酿…但花了点时间再一次加深了解了这位奇人,也是收获。

20171121

何哇哇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