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向荣

吕向荣

发表于 2018-08-05 23:18:43
2269 字 · 2480 阅 · 0 评 · 1 赞

  一、噪音交易者风险理论

  所谓噪音交易者,它的英文就是NoiseTrader。这个名词是80年代的时候,针对传统的理性人的理论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理论模型里,通常假设每个投资者都会获得充分全面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做理性决策。但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我们的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缺乏真正信息的交易者。

  比如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者说是散户,我们得到的信息首先就是不完整、不完全的,而更多的人都根本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你看很多股民连贴现率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说估值方法了,所以很多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的认识一定是有偏差的。所以,在他们的交易行为中,其实并不包含信息,而是噪音,这部分人就被称为噪音交易者。

  那在传统的金融理论模型里,这些噪音交易者中间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各种噪音最后会被相互抵消掉,不影响到市场价格。但是在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金融学者就认为,这种假设不靠谱,像哈佛大学的德隆,他就认为,真实世界里,噪音交易者的存在会深刻地影响到资产价格,他们对资产价值估计的偏误都会反映在价格里,而这种风险就被称为噪音交易者风险。

  比如说如果市面上很多噪音交易者的估值偏差是乐观的,也就是说他们过高地估计资产价格,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会怎么变动呢?它就会持续地上涨,而持续上涨的价格又会给后来者一个更加乐观的信号,吸引更多的买方入场,然后导致资产价格接着上涨,泡沫越吹越大。

  同样的道理,如果很多噪音交易者的估值偏差是悲观的,那市场价格会怎么样呢?会持续地下跌,然后给后来者一个更加悲观的信号,导致更多的人离场,或者说更多的人观望不入场,资产价格也因此接着下跌。

  所以说,噪音交易者的大量存在,会让市场形成一个反馈机制,导致价格越来越大地偏离真实价值,就造成了系统性的估值偏差。

  那好了,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原来不是说,如果有系统性的估值偏差,那不就是套利机会吗?那市面上肯定有很多的聪明人会进行套利,一直到套利机会消失啊。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你的想法完全正确。但是,你也别忘了,机构是人的机构,像基金这样的机构是由基金经理来管理着投资者的钱,他们是有自己的收入的,而他们的收入基于什么呢?他们的收入一般是基于一个叫相对表现的评价,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业绩评价是基于同行业水平。要是你的业绩低于同行业同期的水平,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收入,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一个市场上的悖论。

  比如说,在市场陷入狂热的时候,假设说一个基金经理判断,资产价格已经高估,想要从市场里逃出来,或者说反手做空这个市场,然后从中套利。

  问题是,如果一个基金在高位离场,或者是反手做空,假设这个泡沫不破灭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基金的业绩会比其他人差,而投资者,尤其是噪音交易者们,没有办法做事前的判断,只能根据市场价格和其他人的业绩来评估,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基金表现低迷,远逊市场(underperformthemarket),从而产生一种很强的冲动,要将自己的基金赎回来。

  这种情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你很难要求散户去深刻地理解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只要基金的相对业绩一下来,我们就产生赎回自己资金的冲动,马上会发生资金外流的情况。所以即使知道市场上有错误定价,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错误定价什么时候会被纠正,所以作为理性的人,理性的决策,基金经理的第一反应不是为投资者谋福利,而是要留住投资者,保住自己的奖金。

  这个时候,基金经理的理性决策是不离场,甚至为了得到超出同行的收益,反而加码,然后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这里你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前面讲过的凯恩斯的“选美比赛理论”,为了要让自己的选择变成正确选择,我们大家不是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姑娘当冠军,而是选出我认为,大家认为最漂亮的那个来当冠军。

  你会发现,噪音交易者的存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会导致资产定价上的偏误,而这种偏误,它会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面存在。

  二、噪音交易者风险在现实中普遍存在

  好了,现在我们再回到我刚开始讲的例子里。为什么聪明的北大金融系学生会一边判断经济基本面很差,一边毫不犹豫地要留在市场上呢?这其实就是因为噪音交易者风险。我觉得是不是有泡沫不要紧,要紧的是我觉得别人会不会离场。

  美国市场上有很多次动荡,都验证了德隆的这种理论。比如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高科技泡沫,2007年次贷泡沫的时候,很多对冲基金经理并不是傻了,而是因为,在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上,理性决策其实是非理性的。

  既然当时大家情绪这么高涨,那么价格就还会上涨,离场只会导致自己的相对业绩下降,受到惩罚。所以最优的理性决策反而是“击鼓传花”,只去赌谁能在鼓声停止之前全身而退。

  这样的情形在A股市场上也不新鲜。像2005年到2007年,2013年到2015年的两波牛市,很多机构投资者在后期的时候根本不是没有意识到风险,而是因为人在江湖里,退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当在熊市的时候,即使你知道市场已经超跌了,马上入场也不应是最理性的选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市场情绪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会在什么点上发生转折。

  这里要提醒一点的是,其实在中国,噪音交易者的风险更大。你看到2012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中国市场有80%的投资者是散户,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而且投资经验在一年以下的。这就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的股民是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的,他们一般是从各种电视、媒体的专家股评中吸取信息,所以很多哗众取宠的名词和声音特别容易博得眼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A股市场噪音特别大的原因。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