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荣强

樊荣强

发表于 2018-08-18 07:23:32
4549 字 · 1253 阅 · 0 评 · 0 赞

王阳明究竟“悟”了啥?竟然让他火了500年

afd1e7fae960ffdeb05d9f7ec4ff6018

中原国学讲坛第241讲嘉宾:麻天祥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说的就是王阳明。五百多年前,他因阐明“心学”名垂青史,也因平叛建立不朽功勋。

王阳明,其生平事迹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已让大家所熟知,那么王阳明的心学你了解多少?为何总有人觉得心学与禅宗似曾相识?两者之间到底有何渊源?8月11日下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第241讲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麻天祥教授给出了答案!

d1fa1a1f3ce7bce46fc98b0f2c9a54c7

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第241讲

演讲嘉宾︱麻天祥

本文节选自:中国学讲坛第241讲《阳明学及其禅宗思想的渊源》,部分片段有删减。

bb5bd8fb4f39462dd1a5cc1a0c3c975d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在浙江余姚。


1

先来谈一下“王学”的主要内容。

通常说“孔门大乘阳明禅”,实际说的就是“王学”或者“阳明学”受到禅家思想的影响。(其实就是儒家思想里面的佛教思想就是禅学。)

当时的禅者皆杂学,禅宗的人也不仅是学习禅宗,他吸取了中国的文化。当然,它相应的也影响着其它思想,心学就是受到禅宗的学术影响,改造了儒家的学说而形成了儒家独特的流派。

它不是理学,也不是原来孔子的学问,当然和孔子也是一脉相承的。

禅学实际上是杂学,佛学又入于儒释之间,儒家的思想接收了大量的佛家的思想。正因如此,王阳明就成了集大成者,他以禅学来诠释他的心学,用禅宗的思想来诠释王阳明之学。

所以我们叫他“孔门大乘”。

“阳明学”或“王学”其实有三变,它不断的有个变化过程。王学三变,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自性俱足,不必外求。

变化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其实,“悟”是非常痛苦的一个过程。当然,也只有你坎坷不平,经历了艰难困苦,你才能有所作为。

你看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乃赋离骚,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王阳明经过了艰难困苦,才能够创造出来这样的心血,如果没有他艰难困苦的经历,那他的心血是创作不了。

那么,王学三变过程中,他都先后习了什么?

先是辞章之学,考亭之学(也就是理学),然后佛、老之学,最后入到了他的心学之门。

这个门其实就有禅学的心性之海,禅宗思想是什么?就是:“默不假坐 心不待澄 不习不虑。”

默不假坐,就是不需要坐,这在禅宗很重要。

一说就是坐禅,坐到那,错!

“坐”不等于是“禅”。

“默不假坐”实际上就是解放了自己的思想,把他自己在困境中解放出来,不需要去坐,只要识得本心,反归本心,求诸本性,就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达到对终极真理的意思。

从而到达“心不待澄,不习不虑”这样的一种禅学的心海中去。


2

再来看一下,王阳明的禅学思想渊源。

一个方面是宋儒。

也即是宋代的理学家借禅谈儒的风流余泽。宋儒借儒谈禅的人很多,像程颐、程灏,包括朱熹他们的学问都是这样。

虽然,理学王阳明批判它,陆九渊曾批评说:"简易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但它也是对禅学有吸收,这样的风流余泽一直对王阳明的影响。

另一方面“本自禅学中来”的陆学对朱学的不断冲击。

就是陆九渊的学问对朱学的不断冲击,其实,则是理学和早期心学不断的冲击,不断的批评。

刚才我说“简易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就是说我的功夫,识得本性便能成佛,心即理,理即心,这样的最好。

所以它不断的冲击理学。

三是“正人心”的政治需要。

这一条很重要,就是在现实社会当中不仅是要灭“山中贼”,更重要是要灭“心中贼”,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是禅宗思想的世俗化变异。

禅宗也向世俗化变异,它不仅仅是一种超越,它要参与到现实政治当中去,参与到现实社会当中的儒家思想当中去,参与到中国文化当中去……

它不单纯是一种神圣的境界。

慧能不是讲吗?意思就是说我们佛教的思想识得本性便能成佛。成佛是在世间完成的,你离开了世间一切的事情就做不成。

佛教就是参与到现实世界当中来,我通常叫入世的转向,一定要参与到现实社会当中来,和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要发生一定的关系。

王阳明曾有过笃志佛学的历史: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道若是,其简易广大(王阳明《传习录》上)

圣人之学就在佛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他孔门大乘——心学的形成,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和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再来看,阳明禅。

臣亦窃尝学佛,最好尊信,自谓悟得蕴奥。(《王文成公全书》卷九《谏迎佛书》)这个表现很具体了,他说得到它的精髓了。

我学佛就得到了它的精髓。确实是这样,真正是一种学问,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谈到这里,说一下时下一种观点。

一谈到禅宗就说它就是一种信仰,其实不是老百姓的烧香拜佛,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学术,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辩证的思维。

就像儒家的思想一般情况下说的都是直接判断式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知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都是判断式的,不需要辩证思维。

佛教对这个是有逻辑推理的,它是辩证思维。而佛教的辩证思维对中国的思维是影响很大。

《金刚经》中“是名实相,实相非相”,这个实相不是实相,我们叫做实相,这就是一种辩证思维。

实际上禅宗的大量思想都是一种学问,都是一种知识,都是一种辩证的思维,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个宝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个东西?

读书的时候常常说,最起码有八种,一般都少不了。理学的《今思录》,心学的《传习录》,孔子、孟子更不用说了,这都少不了。还少不了的就是《坛经》,这是唯一的中国人写的佛家的经典。

《坛经》有一句话,叫“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王阳明就考虑到了。特别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直接从这里转化。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善恶是人最根本的一个东西,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善恶,这个善是不与恶对的善。这个是佛家的辩证思维,也是正人心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所谓的良知。

《坛经》里有很多东西,像风动,幡动,还是心在动?一个人说是风动,一个人说是幡动,慧能就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

这个都是它的一些辩证思维的特点。

当然他也说了,“龙场一悟虽得之天启”是天对他的启示,但是也是从五经印证过来的。


3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我们从四个方面说。

第一、心是王学的核心命题和基本范畴,是仿照禅门之超越观念而确立的绝对本体。

至善(不与恶对)是心之本体,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

至善就是良知。

他说心是什么呢?心是中,中是什么呢?中就是无所偏倚。

实际上禅宗所谓的中就是什么?不落两边。

不落两边是一种超越的观念,不是A也不是B,不是A,不等于就是B。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已有已无,也不是非有非无。

这个就是辩证思维,很有意思,有的觉得不可理解。

比如问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他就说“如明镜然”带有儒家的观念了。

“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就是没有丝毫的污染的。这也像禅宗说的话,禅宗说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太阳,有乌云遮蔽的,拨开了云雾就见到本来面目。

王阳明也说过,说圣人的心就像晴天的太阳,贤人的心就像阴天的太阳,那么愚人的心像什么呢?就像我们雾霾的天气。

但是无论什么天气,太阳总是存在,人的本性像朗朗的日月,永远照耀着山河大地。

第二,最能代表这一超越、无对的至善之心的观念,便是王门的四句教。

这是王学最基本的观念,能记住这四句话,也就记住了王学全体的思想。哪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王学的思想。

最重要的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禅学追求的就是超二元对立,你一定不能落两边。

其实我们很多的事情就是落于两边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说过一句话,意思就是:只要有了你就有了我,只要有了我就一定有你。有了你和我就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有了冲突,有了冲突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和冲突,小则就是妇姑勃溪,大则就是杀人盈野。

这种分别的思想,落于两边的思想,常常是万恶之源。有了这种分别的思想,常常会使你掉到诱惑的陷阱去。

所以人的最大弱点就是经不起诱惑。

比如说现在的有些东西,钱到底是多还是少,一百万是多,一千万是多,还是多少是多?其实无所谓多少,相对于少它就是多,相对多的它就是少。

所以说一定不能够落于两边,只要落于两边就一定有分别。一定要超二元对立,有了善恶的对立就会有了冲突,人的本心是向赤子之心,生下来的小孩子是没有这个区别的,没有分别就不着相。

有善有恶了就是你的意念动了,你的仁欲来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你只有认识到善恶,就是我们说的世俗通常的善恶能分辨了这个才是良知。

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能够识别善恶的,即使最坏的人。为善去恶是格物,围绕这个王门的四句教就能把握了。

第三良知。

就是禅学不假外求的昭明本性。

良知是什么?人本来就具有良知,其实是孟子说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杨简见陆象山,他曾经问如何是本心?本心到底是什么?

陆氏借他刚才处理的一个案件,就是断扇讼来点悟。这个扇子是谁的?就是你知道他的是,你知道他就是是,你知道他的非就是非,这就是本心。

王阳明说,他说的是非之心就是本心。

刚才说的断扇人,你知道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那还是以他个人的见解,但是那个就是本心。

第四,依根器利钝而施教不同的教学原则。

不仅是有教无类,而教学的方法也是不同。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是禅家的方法,即不能说破。

当然它有时候还是说破,反复的说,说不明白再说,不过是绕着说,指桑骂槐,踢你一脚,给你一拳,启发你的悟性。

有王门下惠能、神秀之称的王畿、钱德洪曾论及阳明之学。实际上钱德洪是保守的,依靠的是王学的基本观念而王畿是对王学不同的说法,表现的就是四无、四有。

也就是说王学的看法不尽相同,看法在他的两个大弟子当中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四无,一个就是四有。

王畿说的意思是什么?“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既然是无的话,那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应该是无善无恶意之动。良知也是无善无恶心之至,格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是格物,四无。

这是王畿的理解,既然都是无,这个理解也有道理。

但是钱德洪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钱德洪理解就是所谓的四有,四有其实是三有,因为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不能变,它不可能变。但这个心就叫习心,所以也可以说有善有恶心之体。

王阳明的解释,其实这应该说离禅家比较远一点,说破了。

先是说二君之见正好相资,就是互相借取,不可各执一边。

利根之人,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只要一悟,这就是工夫,就达到了本体。

人己内外,一齐俱透,就是说你根好的话,你悟性高的话,那就可以接受四无。

也就是说本体悟性高的人才去悟本体的方法,悟性不高的一般人,那你还是要加强个人的修养。汝中(王畿)之见是我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为其次立法。

王阳明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一点自我辩护的意思,所以他说二者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不仅相资,相借而且可以相取为用,这样就可以入道,达到最高的境界。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樊荣强,钻石国际演讲会创始人,呆萌写作训练营首席导师。口才教练、作家、营销管理顾问。当过政府秘书、电视台策划总监、电器公司企划部长、广告公司总经理、李嘉诚TOM集团项目经理、财经杂志首席记者、高科技集团高管。17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擅长公文、新闻、杂文、论文、文案、申论、作文等非文学写作。出版过《三的智慧》《元思维》《元写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魔力演讲法则》《销售与口才》《珠江三角洲批判》《顺德制造》等著作。微信13500352876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