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

天蓝

发表于 2019-02-17 11:21:07
2058 字 · 1597 阅 · 0 评 · 0 赞

20190216

文/恰恰天蓝


本书于我: ★ ★ ★ ★

关键词:普通人、思维、趋势、规律


1

《深度思维》,是目前我所读到的在思维研究领域,适合国情,比较能接地气的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名词新概念,平淡不造作,通俗易懂。如果读过很多思维类型的书,可能会觉得作者的见识有些浅薄;如果只是才开始,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级较全面了解思维工具的书。

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有不少案例和成果来自作者的实践总结,其人生独白更是读来倍感亲切和感同身受。

我是先读的自序,再看目录,然后从第九章(慢即是快)——第五章(生态思维)——第六章(系统思维)——第七章(大势思维)——第八章(兵法思维)——在到上篇(技术大师)的。显然,作者本书的布局还是中国式思维:先分后总,先轻后重。

从我自身学习的角度出发,闪光点有如下一些,但非所有。


2

一、中西结合的态度,中国元素的崛起

思维研究领域,国外,尤其指西方,在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有如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走在更精细化和实用化的道路上,而现今国内思维领域已被占据,基本充斥着这些舶来品,近现代几乎无建树。

当前的精英阶层(舆论导向者),各知名的方法论大咖们,似乎一边倒的大力宣传和倡导西方“先进的哲科思维”,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我们不会受闭门造车的桎梏,大大方方在汲取全人类在科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而当“西学”大行其道时,我们中的有些人会妄自菲薄,丧失文化自信,忘记了老祖宗其实还有很多宝贝有待发掘,作者提到的《孙子兵法》就是其中之一,而这又是我有些许担忧的地方。

庆幸的是,作者在出版犹豫之际,没有删减这一章,冥冥之中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经典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而我这方面的修为也是欠缺的。

随着中国崛起的势不可挡,中国文化那些瑰宝将得以重见天日,并迸射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在推论《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火爆,顺便沿着作者的这条思路核验时下《流浪地球》的火爆是一个道理,这是综合思维应用的实例。

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中国人的兼收并蓄,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色和核心竞争力,犹如一个生态的有机体,遇物而噬,积能而长,自迭代,高进化。

二、自身实践的演绎

我现在看书,对编的书不是很感冒,即便汇编的书有时也很有价值。我希望从书中读到作者心得、体悟,或者说他的经验和观点,那些不一样和独一无二的的东西,这样可以从每个作者的真实表述中窥见世界本来的样子,而这是人之所以阅读的乐趣所在。

作者在自序有写到,没有亲自实践过的思维方法,都没有采用。比如很火的结构化和评判性思维就没有在书中体现。我倾向于那些有自己心得和实践的结论。这是一股清流,我希望看到这个方向的方法论的书。有理论兼顾实践,还是自己的亲历,难得。

在第九章第三节,以《我的故事》为引线,将自己如何从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运用思维技能逆转人生命运的困局的。其取舍挣扎的心路历程为之动容,多少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另外一个,作者以普通人视角诠释的,关注的弱势群体,我有时也和作者一样感叹,(无知的)大众犹如春风吹又生的盲目滋长的韭菜,被那些所谓的先行者和精英轮番割了一茬又一茬,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3

我的本书使用方法论:

我认可作者对人类竞争史底层规则的归纳:肌肉力量——体力劳动——知识经济——思维迭代的脉络,虽然原来的竞争规则依然小范围适用,但大的局势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突破自我的选择,开结出不同的花果。

现在是思维竞争的时代,是“算法”的时代,想起,芒格熟练掌握100个思维模型的论断。思维能力起到的以一当百,爆裂式影响力的作用。

我总结的本书方法论:趋势思维为导向——生态+系统思维为统领——其它思维为落实

并自认为起统领和基础作用的是“大势思维”,大势思维重要(倍增性和毁灭性)过生态思维和系统思维,大势思维之于其它思维犹如马太效应之于其它效应(规律),马太效应(P188-198)作者着重进行了介绍。

作者对“趋势”的定义,因为某种内在规律而导致的未来的大概率或者必然走向。

趋势一定要有规律和逻辑支撑,否则就不叫趋势。

其它方法论:

1、马太效应,规律有大小之别!

2、凯利公式

3、正反馈循环

4、司马懿的坚忍——大器晚成的精神图腾

5、3年一次机会,李笑来7年一辈子


4

其它

普通人破局的武器(三个维度):思维技能(方法层面)+专注的努力(行动层面)+生命旅途的坚忍(时间层面)

我很赞同作者关于“深度思维(思维能力)”是这个时代个体崛起的重要入场券。但不喜欢深度思维的提法:

深度思维(概念的四大方面,没有给出比较合适的定义,有所抗拒,所以我不是很喜欢“深度思维”的这个提法):

一、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识较长的因果链条;

二、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三、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四、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当然,每一个思维都价值连城,用好都不容易。

我的解读难免带些自身的感情色彩,几种思维模式的叠加运用,加入了作者的思考,与我当前的状态也是深度契合,给我一个思维领域的“蓝图草案”。

文字不是很出彩,但是大实话。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一位热爱生活的「大叔」级码农!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