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

发表于 2017-04-18 17:25:45
1275 字 · 1214 阅 · 0 评 · 0 赞


170 千与千寻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可谓风靡全球,全国掀起一阵诗词热。有人认为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加人生的底蕴。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学生负担本来就很重,从小就背诵那么多根本不能理解的、已经过时了的诗词歌赋到底有什么用?考试也加不了几分。”

有用没有,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究竟何在?

首先,可以提升人生的智慧。古典文学带有原创性,它最接近汉语特点。而且这些“经典”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使其散发着智慧的芬芳。尤其是先秦文学中的“四书”、“五经”,它们不仅仅是为学童提供学习语言的模板,更是为他们提供修身、齐家乃至将来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诗经》、唐诗、宋词又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沉淀,成为一种最为精炼的语言。当我们读着这些经典时,总是被一种智慧所感动着,心灵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当孩子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之后,当时可能是用不上,但是先把它“吞”下去,储备起来,慢慢浸入血液,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即可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可以涵养学生文化修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例如,一部《三字经》1122个字,将传统文化精华几乎囊括,而且典故、成语随处可见。一部《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250句,句句押韵,前后连贯,全书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有序地吟咏了关于天文、博物、社会、历史、伦理、教育、饮食等多方面的知识。诵读之,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继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爱国情怀。

第三,是承继民族精神的途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进入近代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最终把账算到了传统文化的头上。他们以为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五四”运动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它对中国的发展走向当然功不可没,但对传统文化的一概抛弃显然失之过偏——没有很好地去区分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来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把精华和糟粕一起抛弃,就像倒洗澡水一样把孩子也倒掉了。

第四,诵读是学习汉语的有效方法。一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过去我们都错误理解了西方的认知理论,以为不论学什么东西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其实学数学、学技能等知识必须如此,可是学文学,学艺术是未必这样。由于有了这个盲点,我们便对孩子实施“懂得才能教,教了才会懂”的教育,结果错过了孩子大好“储备”的时光,使得我们几代人成了文化的“贫血儿”。

当然,凡事物极必反,我们也不提倡回到私塾教育,每天让学生穿着长衫,摇头晃脑的只背诵经典,那也是一种时代的倒退,要将经典诵读趣味化,形式多样的呈现给孩子,并能给他们搭建平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三言两语,无法介绍的全面。总体算是事业型女人吧,但不单调,对生活充满的热情。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