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平

白立平

发表于 2017-02-11 16:51:09
1736 字 · 1388 阅 · 2 评 · 3 赞

在读《不抱怨的世界》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然而读过之后,才发觉,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有意无意地表露着很多的抱怨,却不自知。

例如,雾霾天气,我们抱怨;出门堵车,我们抱怨;面对我们的职业环境,我们抱怨;即使去外面吃个饭,我们依然会抱怨饭菜的不可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怨言、牢骚、闲话、批评。

读过书中的一则故事,我才意识到,我们的那点抱怨是多么的矫情,多么令人羞愧。

主人公霍尔,39岁被诊断为肺癌,医生判定他的生存期不会超过半年,他的家境贫困,因为是家里的顶梁柱,病倒前一直在努力打拼,而且,他没有任何保险。

知道霍尔已来日无多,朋友们看望他,同情、关切、祝福,带着故作轻松的目光,话语中本能的躲避着事实的残酷和绝望,尽量让霍尔的心情好一些。

可是,朋友们每次看到的都是,霍尔的开朗,豁达,始终带着丰富的幽默感,不时地和朋友们开着玩笑。

“你经历了这一切,怎么还能够不抱怨?”朋友们很不解。

“很简单,因为今天不是15号。”

“这和15号有什么关系吗?”

霍尔说:“在诊断确定的时候,我知道这会很难熬,而我可以咒骂上帝、医学和所有人,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我生命中美好的事务上。所以,我决定每个月给自己一个“不爽日”来抱怨。我随意地挑了15号,每当我想抱怨什么事,就告诉自己要等到15号才能抱怨。”

“有效吗?”

“很有效!”

“那到了每个月的15号,你岂不是很痛苦啊。”

“不会啊!”霍尔答道,

“等到了15号,我早忘了本来该抱怨什么了。”

……

没有什么比疾病更让我们理所当然地抱怨了,何况是致命的恶性肿瘤。

霍尔,面对这般艰难的处境,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快乐。最后,他没有在六个月内死去,而是活过了两年的快乐日子,他战胜了微乎其微的存活几率。活出了感恩的生命。

“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自己的痛苦,那些临死时还能保持优越姿态的人,我们只有景仰赞叹”。                     ——翻译家冯至

生命中有缺憾与不完美的的一面。如果你想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你一定看得到。关键在于,你把目光放在哪里。

看完《不抱怨的世界》,我又想到了另一位令人景仰的人——史铁生。

他是著名作家。20岁那年因双腿瘫痪终日以轮椅为伴,40几岁患尿毒症,靠着隔日透析维持生命,在终日重病缠身的日子里,却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曾经有一位记者问他的职业,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只是在业余时间才写点东西”。他解释道,他的生命里,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他调侃自己的身体是“病”的乐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他的身体,是一处乐园。

他说,生病是一种生活体验,让你一步一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起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七扭八歪的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疾病降临时,你可以选择抱怨、恐惧、哀伤、哭泣,拱手交出自尊。也可以选择智慧、乐观、豁达、内心强大。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选择抱怨的时候,就是在把我们的焦点放在了疾病的痛苦本身。向自己或别人表达着哀伤、痛苦,对人生的控诉,在强化自己的“病人角色”。我们可以藉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和注意,但是,无论如何,却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

“气恼自己的残障,是在浪费时间。人生必须不断往前走,而我的目前为止表现还不错。如果你一直在生气或抱怨,最后很可能被周围的人所放逐。”          ——史蒂芬.霍金

书中,作者又谈到:心理和身体是互为关连的,有时候,心理相信什么,身体就会表现出什么。抱怨疾病时,这些负面的话语和想法,身体也可以听见并烙下印记,让这股能量留在体内,会将引发更多的健康问题。

当我们选择豁达时,我们就可以把生活的焦点放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上,就可以看到一个健康、幸福与和谐的世界,并从中找到快乐,活出一个感恩的生命。这样的选择发挥着促进健康的能量。

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标明了我们的想法。

改变言语,改变思维,让我们停止抱怨。

您的鼓励是我无限的动力
敬请随意打赏
作者介绍
关于TA
发表评论
写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最新文章
写评论…
码字
首页
我的